【背景資料】
2017年7月,國家發改委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報告2016》顯示,2014年到2016年年底,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累計分別提高了5.5個和3.62個百分點,分別達到57.35%和41.2%。如此推算,近3年農村進城落戶累計約3000萬人,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對照國家2014年提出的到2020年完成新增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預期目標,當前城鎮化進程有待加速。有媒體援引國家發改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的觀點稱,“目前農民實際進城落戶進程不及社會預期”。
【標準表述】
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進度之所以不如社會預期,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中央近年來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支農、強農和惠農政策,城鄉統籌和一體化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特別是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三權分置”等重大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農民對自身擁有的各種資產資源的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普遍增強了獲得感。
另一方面,當前城鎮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的各種條件和保障,與完全市民化待遇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地區將承包經營地、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權等農民現有權益的剝離作為進城落戶的前提條件,加之農民進城后就業預期的不確定,也增加了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的機會成本。
況且,國家一些激勵政策,尤其是戶籍改革、“人錢”掛鉤、“人地”掛鉤等政策在地方的落實情況,尚未達到中央與基層群眾應有的滿意度。
【具體措施】
第一,加快“人地”掛鉤、“人錢”掛鉤等核心政策的貫徹實施,為農業轉移人口融入城鎮生產生活,享受均等的就業和公共服務提供必要的建設空間和財力保障及支撐。
第二,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拓寬落戶通道,切實降低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門檻。
第三,完善政府、企業以及個人共同參與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集中解決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及保障房等基本公共服務支出,鼓勵民間資本和企業通過多種模式參與城鎮化基礎設施投資和后續建設開發。
第四,推進新型城鎮化還應合理統籌安排城鎮發展體系。按照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要求,在做好“城市”這篇大文章,同時,拓展小城鎮功能,不斷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在加快培育特色小城鎮上下功夫。
第五,堅持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雙輪驅動,繼續加大新農村建設投入,持續提高農村生產環境和農民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