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年輕人在網上交流的頻繁,許多約定俗成的網絡語言也成泥沙俱下之勢。網絡語言上廣播電視節目、進教科書、入詞典,熱點頻發,引起社會熱議;同時大批低俗網絡用語的普及化和日常化,也讓人猝不及防。
有關部門相繼出臺措施,規范網絡詞語評選活動,杜絕為網絡低俗用語的傳播推波助瀾。日前,在互聯網上突然爆紅的papi醬系列視頻,因主持人時常爆粗口而被勒令整改。廣電總局要求其去除粗口低俗內容,符合網絡視聽行業的節目審核通則要求后,才能重新上線。此事件也引發網友針對網絡語言的熱議,有人認為這是網絡文化的特色,不應過多干涉;有人認為這次監管是一次良性的互動,或可帶來整治網絡語言的良機。你怎么看?
【解析】
網絡語言作為廣大群眾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脫離現實而存在的,對低俗網絡語言進行規范和整治也是題中之義。廣電總局的這一做法有利于打造和諧的互聯網環境,有利于維持漢語文字純潔性。
網絡語言傳播速度之快,使用范圍之廣,是傳統文化無法比擬的。同時,在日益復雜的網絡環境下,類似于Papi醬身上所凸顯的“話語失范”問題并非孤例。其主要有簡潔性、新奇性等特點。同時也存在著不合規范、過度求新、溝通困難甚至粗俗低下等弊端。也因為缺乏指導,網絡語言中媚俗表達全民風行,庸俗粗鄙大行其道。
網絡語言具有傳播快、消亡快、生命周期短的特質,但大量網絡低俗語言涌現,聚集了社會戾氣,影響了青少年的價值取向,有必要及時依法治理。
第一,法制化是互聯網治理的根本手段,有法可依也是互聯網得以公正有效治理的基礎保障。需要國家完善語言文字的法規規章,強調國家機關、學校、新聞媒體、行業等重點領域,要合法、規范地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第二,開展全民閱讀活動,舉辦“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全民活動,以鮮活的言語風尚、出彩的文化涵養,引發全社會對國民語言能力的關注,培養國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第三,利用好《現代漢語詞典》的標桿作用,積極吸收諸如“雷人”“草根”等網絡熱詞,為網絡用語的規范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