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名本科生、研究生紛紛報考有事業單位編制的環衛工人,還有人說死也要死在體制內,對于這個現象,你怎么看?
【參考答案】
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擇業自由,數千名本科生、研究生爭當環衛工,本無可厚非,但細細想來,卻有些荒誕。高學歷者當環衛工人,固然可以提升環衛工人的整體素質,促進環衛事業的發展。但從整體上講,高學歷者去開環衛車掃街,是教育資源和人才的浪費。
事業編制在我國意味著“鐵飯碗”,工作相對穩定,福利待遇好。幾千名高學歷人才寒窗苦讀十數載,卻甘愿拋棄所學,去城市街道上“揮灑青春”,其求職動機很難想象與事業編這一編制無關。2013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高校應屆畢業生人數高達699萬,創歷年之最,在當前就業形勢如此嚴峻的前提下,某些環衛工人崗位的招聘條件,可能顯得相當“誘人”,本科生、研究生紛紛爭搶,可謂“趨利避害”。另外,許多高學歷人才在高校只注重基礎理論的學習,而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加之個人缺乏清晰的職業規劃,難免存在“從眾”心理,其中折射出的擇業觀念偏差可見一斑。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政府應該重視當前“就業難”的問題,掃除勞動力流動中的制度性障礙。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制定一些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業的制度和措施,既提供創業的優惠條件,又進行積極地引導和規范,以保護畢業生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校一方面要根據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市場對人才的要求,結合學校辦學定位和辦學條件,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和模式,使所培養的畢業生能夠適應當前和未來的社會需求;另一方面要優化大學生就業指導模式,培養一支專業化的就業指導隊伍,為大學生提供及時、專業的個性化的就業咨詢服務,還應積極與企業合作,實現畢業生和企業間求職愿望和用人需求的“雙匹配”。對于求職的大學生來說,應轉變就業觀念,學會客觀地認識社會和評價自我,合理地調整擇業目標,根據社會需求明確就業定位,同時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構建合理地知識結構,強化自身專業技能,提高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