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2017年5月10日,是第一個“中國品牌日”。人們崇尚老字號,主要是看重老字號歷史悠久、貨真價實,品質和信譽成為老字號的品牌標簽。然而,隨著“老字號”背后的經濟價值越來越大,“老字號”代表的口碑被一些不法商家利用。在北京,一條幾百米的步行街往往有多家“瑞蚨祥”“稻香村”“全聚德”……模樣雖相似,內涵大不同,其中有正宗老字號展示風采,也有不少是傍品牌的“李鬼”。
【標準表述】
一些企業和個人利用我國商標、商號和專利等知識產權制度不完善,盜用或惡意搶注了老字號的商號商標。對于這些被“搶注”的老字號,提防假冒偽劣成為發展道路上的沉重包袱。幾年前,媒體曝光的“南京冠生園用陳餡做月餅”事件,盡管并非老字號品牌“冠生園”,卻難免對品牌帶來負面影響。
有些山寨老字號,是鉆了“真老字號不爭氣”的空子。不少消費者有這樣的感受,一些老字號分店越開越多,品質卻越來越差,“味道吃著不正宗”“東西看著不舒服”“手藝覺著不地道”。主要原因在于,老字號手藝靠口口相傳、手把手教。一些老字號著急開分店,丟了老規矩,產品自然就走了樣,也給山寨貨粗制濫造、簡單模仿留下可乘之機。
助力老字號發展壯大,監管部門要有作為。好的市場環境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基礎,相關部門應通過更加科學的監管方式,鏟除山寨貨生長的土壤,并完善老字號的評定標準,借消費者一雙慧眼,幫助消費者在萬千產品中輕松分辨出更勝一籌的老字號,讓老字號更積極地提品質、做品牌,為國內市場供給側增添更多優質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