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2017年5月5日,多個關注社會工作專業的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存在了十六年的中山大學社會工作本科專業今年秋季將停止招生,該專業碩士教育將會保留。”中山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王麗霞5月6日解釋說,中山大學社會工作專業今年秋季暫停招收本科生,并稱“不止針對社會工作一個專業,近年包括中山大學在內的很多高校都在做這樣的專業調整,就是寬口徑大類招生,而不是網上所謂的部分專業‘停招’。”
【標準表述】
當前,我國大學新增專業和撤銷專業,并沒有經過充分論證,而是都具有很強的行政色彩,新增專業時沒有論證是否符合本校的辦學定位,是否有條件辦出高質量和本校的特色,于是有的培養學術型人才的學科,開設“緊跟熱點”的應景專業,這些專業也就辦得不倫不類;撤銷專業,也沒有論證是否有繼續舉辦的價值,辦學面臨的困境并沒有做出分析。
在這種行政治校的情況下,我國高校的辦學定位變得有些模糊。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學校沒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很難形成明確的辦學定位;另一方面,學校校內由行政主導教育和學術資源配置,追求辦學政績的行政領導,往往根據短期的辦學成果,調整學校內部的辦學。
目前,所有本應該實行精英教育,以能力為辦學導向的大學,都重視學術研究超過人才培養,校方給教師提出很高的發表論文、申請課題的考核要求,并根據完成指標的情況,配置資源;對于已被邊緣化的人才培養,只關注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率。
當一個專業,既不能產出令領導滿意的論文,又不能有高的就業率時,就會面臨被淘汰的命運。長此以往,我國的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將陷入嚴重的危機,而所有高校都將變為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院校。
【具體措施】
第一,學校要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即學??勺灾髡{整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第二,學校的教育管理和學術管理,不由行政主導,而實行以教育和學術為本的管理。對于設置學科、專業這樣的教育和學術事務,不應該就由學校行政領導決定,而應該由學校的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