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步伐逐漸加速,我們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不再單純強調物質建設,更加側重于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對于公共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提高。而當前,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短板,因此,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讓人人享有出彩的機會,就必須擴大公共文化服務的范疇,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以謀新求變來探索新思路。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是推動“小政府大社會”格局構建的關鍵。過去我國政府在自身定位當中更加傾向于管理者的角色,使公民從搖籃到墳墓都要在政府的監督和管理之下進行。所以“大政府小社會”的格局存在已久,這不僅制約了公共文化的供給水平,也壓抑了社會主體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和積極性。所以政府雖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卻不一定是生產者,是監管者卻不一定是操作者。因此,通過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是公共服務體制的破冰嘗試,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創新服務的供給方式,也給了更多文化產業盈利的空間,從而達到多方共贏。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使群眾完成由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角色轉變。過去,文化宮是人們進行文化娛樂活動的主要場所,但是隨著當前的文化選擇越來越多樣化,“文化宮里沒工人,文化宮里沒文化”的現象折射出文化活動場所定位不當,功能不全,與時代發展脫軌。而在很多城市,市民文化活動發展的如火如荼,據統計,S市的市民文化節開幕當天,就舉辦了各類文化活動1651場,參加活動的市民達到100萬人次,其成功的關鍵在于活動足夠接地氣,為市民享受文化藝術活動打造零門檻,在滿足每一個居民需求的同時,也讓居民作為演出者、策劃者,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從而實現良性互動,讓更多老百姓通過文化服務為自己贏得出彩的機會。
創新公共文化服務,使傳統文化與新興媒體實現無縫連接。隨著新興媒體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當下生活中,滲透到生活的各個層面,一些專業人士認為,新媒體的出現會消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并且,這種新媒體文化缺少質感,缺乏邏輯,容易情緒化。但是文化之所以延續,就在于面對不同時代的挑戰和沖擊,文化也在進行著自我更新和自我揚棄。所以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要如何找尋自己的立足點,成為我們保護傳統、發揚傳統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新媒體的出現也給了公共文化服務更多的施展空間和成長平臺,所以我們更多的是需要因勢利導,順應潮流,借助新媒體優勢來拓展公共服務的呈現方式。
隨著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在加速,公共文化既要適應基本國情,也要符合文化發展規律,既要突出中國特色,又要體現時代潮流。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始終將引導和滿足群眾訴求作為出發點和立足點,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才能滿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為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