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陜西某煤化公司因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環保部門起初做出20萬元的處罰決定,并要求該企業立即停產整治。可是,30天整改期限結束后,該企業依然惡意排污且拒不整改,根據新《環保法》,當地環保部門啟動了“按日計罰”程序,將原先20萬元的罰款變成了1580萬元。對于此事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
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說過,環保執法不能再當“棉花糖”,而要成為“殺手锏”。遺憾的是,陜西煤化公司儼然還在拿環保執法當“棉花糖”,對于整改警告、“天價罰單”等一系列處罰措施視而不見、知法犯法、惡意排污,這種行為是與“最嚴環保法”的對抗。
一直以來,環保領域違法成本過低備受詬病,這才有了新《環保法》中的“按日計罰”。“1580萬的天價罰單”是一種處罰手段,更是一塊檢驗法律權威的“試金石”。陜西環保部門的剛性執法,的確讓環保執法長出了幾顆“虎牙”,但是公眾更愿意看到這“虎牙”能將“遵紀守法”的法制意識深深地嵌入到違法企業的“腦子”里,讓他們能真正意識到違法的嚴重性,并勇于承擔自己法律責任。天價罰單永遠只是手段,不是最終目的。
總而言之,新環保法絕不是“紙老虎”,執法部門已向違法企業有利地展示了新法的硬氣和正氣。然而光有“硬氣”和“正氣”還遠遠不夠。盡管新《環保法》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法條,但是,艱難的執法環境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生根本性轉變,企業守法意識的養成也需要一個過程。要想實現還民眾一片“碧水藍天”的目的,除了重點治污外,還要積極推行一把手問責制度,讓監督和問責成為治污的保障。此外,地方政府也要做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取舍,對于當地水泥、鋼鐵、冶煉、化工等重大污染項目嚴格審批,切實從源頭上減少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