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冰箱,免費領取。”最近,一臺放滿面包、任何人都能免費拿取的保鮮冷柜,在溫州迅速走紅。“愛心冰箱”又叫“分享冰箱”,幾年前從歐洲開始風行。它主張居民將家中多余的食物放入室外冰箱或冷柜中,幫助有需要的人。今年9月底,上海出現了國內第一臺“愛心冰箱”,隨后貴陽、揚州等地也陸續出現。這種做法,有人贊揚,也有人對食物的品質和安全性提出了質疑。
基于在國外的見證與經歷,國內出臺了第一臺“愛心冰箱”,主張居民把多余的食物放入室外的冰柜或者冷柜中,供需要有幫助的人。如此做有兩個好處,一方面解決了每個家庭食品超量而且容易變質的問題;另一方面,又給需要獲得幫助的人,尤其是城市流浪人員或者乞討人員以幫助,在避免資源的浪費的同時,變相實現了第二次分配。作為一種舶來品,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公眾所擔憂的“食品安全問題”,或許并沒有想象中嚴重。
溫州版的“愛心冰箱”,目前還是一己之力——蛋糕店的老板沒有把當天未銷完的蛋糕用于第二天銷售,而是放在“愛心冰箱”中,供人免費拿取和分享。相信出于安全風險的考慮,其對蛋糕的質量將會進行嚴格把控,這樣的付出,需要相應的成本作為代價。不過,若是沒有其他人的共同參與,這個“愛心冰箱”僅具樣本價值,也沒有普世的意義。不過,作為在當地“開先河者”,“愛心冰箱”的最大意義還在于形式上的倡導。即以這種方式來實現分享,并實現觸手可及的善意。
問題:
為什么說“愛心冰箱”實現了分享,并實現觸手可及的善意?
【參考答案】
慈善除了救危濟困之外,還有實現資源共享。“愛心冰箱”則恰好實現了兩者的結合,也為社會普適和共同參與的慈善搭建了一個平臺。事實上,實現共享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一些家庭把自己不需要,但質量又很好的家具或者家電等物品放于其內,以供需求者進行選用,從而讓物品找到了好的歸屬。這種做法,既免去了家庭處理的煩惱,又解決了另一方的現實需要,可以說是“一舉兩得”。當大家都如此做之后,社會的參與度與公眾的支持度,就會實現大面積的增長。所以說既實現了分享,并實現觸手可及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