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2016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公布《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今后,中國31個省級行政區黨委或政府“一把手”將有一個新頭銜:“總河長”。這也意味著,在部分省區市近十年實踐基礎上,各級黨政主要領導負責制的“河長制”將在全國推行。
【解析】
推行河長制是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解決中國目前存在的復雜水問題以及維護河湖健康的舉措,是完善水治理體系、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制度性創新。河長制,是進一步加強河湖管理保護工作,落實屬地責任,健全長效機制的具體措施。
最近幾十年來,中國河湖水體的狀況已經威脅到人們可持續生存和發展的程度。“牛奶河”、“醬油河”、“油畫河”成了眾多河湖的代名詞。中國“存量”河湖的現狀,不僅不能滿足代際公平的起碼要求,也直接威脅到了當下人們的生存。由此,人們開始正視和認識河湖管理保護的現狀。從治理淮河污染開始,各級政府開始在水治理逐漸加大力度,提升河湖管理保護水平。從實際效果看,河湖管理保護水平還有太大的提升空間。
首先,要重視協調好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實施河長制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就是水環境質量改善。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綜合考慮治河與抓其他工作的關系,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
其次,要處理好依法治水和考核問責的關系。上有考核、下有監督的制度體系,能讓各級河長共同擔起治河的責任。將實踐中的有效做法制度化、管用經驗長效化,有助于推進河長治水的規范化、法治化。
最后,要統籌好政府責任和利益相關方的關系。需要規劃、水務、環保、城市管理等多部門協同,上下游、干支流、溝渠一體化的系統治理,政府主導,市場發力,公眾監督,明確各類主體的職能和責任,共同推動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