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2016年12月13日,隨著課間鈴聲一向,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學生們便來到了學校農場邊,這次他們的課程不是測量而是種田。在農場的學生們排隊領取農具,為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品性,該校將農場搬到了校園里,將“種田”設置為學生們的必修課,要求學生親自下田種地掙學分。
【解析】
“書呆子”“文弱書生”代代相傳,幾乎成了一個難以破解的教育魔咒。而種田是以務農為生的耕種田地。學分和種田可以說是八竿子打不著,但是有一種叫“種田課”的必修課卻把它們聯系到了一起。
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種田課”,其最大意義在于促使教育者重新認識常識和知識的價值。勞動是一種生存本領,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讓受教育者學會生存和生活。丟棄這個常識,驅趕受教育者全身心學習知識,明顯是曲解常識與知識的關系,本末倒置。強健、勤勞、堅毅、創造,這些基本的生命特質是由勞動這個常識培育的,而書本知識只能算紙上談兵。
通過“種田”課的學習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這些都需要搞好頂層設計,決不能把“種田”課看輕了,搞成可有可無的“業余課”,那就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浪費。要建立考評機制。把“種田”課納入考評體系,防止學好學壞一個樣,學與不學一個樣,這樣,才能使種田知識入腦入心,發揮其在學生成長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