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熱點背景:
習近平主席指示:“新型城鎮化建設一定要站在新起點、取得新進展。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要遵循科學規律,加強頂層設計,統籌推進相關配套改革,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膽創新,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
李克強總理說:“城鎮化還是中國最大的內需所在!”“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要求,抓住農民工融入城鎮這一關鍵,通過深化改革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有利于擴大有效投資和消費,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二、示范文章:
構筑新型城鎮 實現詩意棲居
《十八大報告》強調要著力促進“四化”合一發展,即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因而,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是實現“四化”合一的必然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大方向,是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的重要舉措。實現新型城鎮化,需要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新型城鎮化要“占天時”,就要協調城鎮化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間的關系。我國城鎮化建設急速發展的同時,各地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生態系統不斷退化。誠然,城市化是工業化的產物,但二者并不等同,若是城鎮的高樓林立伴隨的是工業污染的肆無忌憚,那將無城鎮化質量可言。因而,實現新型城鎮化,要著力于非工業化的城鎮化模式,各地區要著力推進傳統工藝創新及產業化、開發自然及人文旅游資源、完善各項基礎服務,大力發展如傳統工藝創新、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園、旅游等非工業化產業,以此帶動經濟發展、實現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要“得地利”,就要協調城鎮用地與農業用地之間的關系。城鎮化,先決條件是有發展用地。當前,我國糧食安全仍面臨嚴重威脅,但耕地面積卻隨著城鎮化建設而不斷減少。我們不愿看到一些盲目擴地、強行拆遷的現象頻頻發生,但若城鎮化演變成新的圈地運動,將會帶來耕地危機、誘發社會矛盾,對經濟社會平穩運行構成巨大威脅。因而,確保糧食耕地安全,要科學規劃城鎮發展布局、拓寬城市功能區的內涵,而不是粗暴地擴張領域、兼并農郊用地。
新型城鎮化要“求人和”,就要協調好“新市民”的身份轉換。城鎮化,從根本上講是要實現人的城鎮化。隨著城鎮化建設發展,一些農民擁有了新身份,習慣了田間壟頭生活方式,他們一時間難以轉換意識、轉變身份。農民進城后,或是囿于自身的知識技能難以在城市中找到工作,或是保留的鄉村生活習慣難以適應城市節奏,更有甚者在精神及心理上產生失落與敵意。對此,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通過職業技術培訓、心理關愛及輔導幫助“新市民”完成身份及心理的全面轉換。
英國人霍華德倡導建設田園城市,致力于推進人們的生活更加和諧美好,這正呼應著《十八大報告》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的要求。實現城鄉一體化,要反思當前盲目擴張城市土地的功利性城鎮化,協調好天、地、人之間的關系,實現生態宜居、設施完備、產業發展、人民安康的全方位、高質量的城鎮化。“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踐行新型城鎮化道路,讓廣大民眾安享田園般詩意的棲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