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不僅又一次引發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豪之情,也再次喚醒我們對大自然應有的禮敬。
【解析】
“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兩千多年前,中國先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探尋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發明的。
“二十四節氣”體現著中國人自古以來善于與自然和諧相處,體現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遺,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中國傳統智慧的認可,有利于國際社會更多人認識“二十四節氣”,并通過包括“二十四節氣”在內的眾多中國文化遺產,更深層次體會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對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家園。申遺成功不是終點站,傳承和保護才是最重要的。讓“二十四節氣”等非物質遺產“活”起來,需要全社會的努力。既需要政府部門建章立制,也需要樹立“非遺”保護的全民意識,大力挖掘“非遺”文化價值,將其傳承給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