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通過簡政減稅、放寬準入、鼓勵創新,持續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更好適應和引導需求。這是一個化蛹成蝶的轉型升級過程,既充滿希望又伴隨陣痛,既非常緊迫又艱巨復雜。要勇往直前,堅決闖過這個關口。
【解析】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從根本上要靠供給側推動。從長遠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剛開了頭,更艱巨的任務還在后面。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解決這些失衡,仍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定政策。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新常態調控思路的重大創新,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供給側、需求側兩端并不存在誰先誰后、或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應當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共同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
首先,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補短板、惠民生,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為經濟增長培育新動力。增加人口供給(放開二胎政策)、提升全員素質、提升創新能力、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加強政策制度協調性。
其次,政府簡政放權、企業清除過剩產能、減少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給企業松綁,給企業減負,為經濟發展留出新空間。
再次,創新發展理念,挖掘經濟發展新動力,開拓新空間,創造新產業,培育經濟增長的“乘數因子”,以新產業的“幾何式增長”推動經濟發展。
最后,除產能過剩、清除經濟發展路上的“攔路虎”,為中國經濟戰車順利前行掃清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