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下發了2017年1號函件《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文件要求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戰”字樣,改為“十四年抗戰”,并視情況修改與此相關內容,確保樹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戰”概念。
【解析】
教材是教育過程開展的基本遵循,代表了權威、標準與主導,全面體現知識、智慧,科學性與人文性。在教材中對14年的提法予以明確,就是強調“九一八事變”后的14年抗戰歷史是前后貫通的整體,全面反映日本侵華罪行,全面體現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強調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凸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抗擊侵略的偉大民族精神。
在中華民族走過的漫長征程中,抗日戰爭是有著特殊意義的一段歷史。讓青少年準確了解、正視這段歷史,不僅可以增強整個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弘揚愛國精神,更重要的是,讓歷史成為最好的愛國主義老師,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打下厚重飽滿的精神底色。提醒孩子們,在日后真正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時,在代表國家進行國際交往之時,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因此,從8年到14年,不僅僅是數字的統一,而是對一段歷史的認知,是用歷史教育為孩子們更好打下精神的底色??辞灏四昕箲鸷褪哪昕箲饍蓚€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才能在內涵上客觀全面準確地把握國共兩黨在抗戰期間的歷史地位,才能正確認知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