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寒假將至,不少家長又在絞盡腦汁替孩子選報課外輔導班了。課外輔導培訓市場體量究竟有多大?2016年12月27日,中國教育學會發布《中國輔導教育行業及輔導機構教師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中小學課外輔導行業已經成長為一個體量巨大的市場,2016年行業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元,參加學生規模超過1.37億人次,輔導機構教師規模700萬至850萬人。
【解析】
課外輔導培訓市場之所以有這么強的吸金能力,一個重要原因是需求的推動。升學考試對分數的剛性需求、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消費行為的“羊群效應”、培訓機構的推介等,多重因素疊加催生出一個巨大的市場。
課外輔導培訓涉及面很廣,除與學校課程有關的培訓外,還有以培養興趣、提升技能之名開辦的各類輔導培訓班。然而,哪些內容可以培訓,沒有參考的標準;培訓對孩子成長究竟有什么作用,不僅家長不清楚,培訓機構也不完全明曉。
制定標準是監管的前提。課外輔導培訓的特殊性,決定了必須對該行業設置一定的門檻,對其軟硬件設置一定的限制條件。明確責任是監管的保障。課外輔導培訓市場目前存在“九龍治水”的困境,工商、民政、教育等部門各管一段,造成了監管的缺位,因此必須明確各自的監管職責。從實際情況來看,課外輔導培訓市場的監管應以教育部門為主,進行資質條件的審核和日常監管,其他部門則應根據各自分工積極配合,規范培訓機構的運作。唯此,才能保障課外培訓市場的健康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