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因監管“缺位”,不少地方村委會公章被村干部裝進了“口袋”,由此產生亂蓋章、人情章等公章上的腐敗問題。2017年初,有記者走訪河南省部分地市發現,一些鄉鎮矯枉過正,權力“越位”,“放錯位置的村委會公章”又被“挪了窩”,到了鄉鎮政府“柜子”里,成為鄉鎮政府“代管”的對象,有的已長達5年之久。
【解析】
受傳統“官本位思想”的影響,“掌大印”、“拿印把子”幾乎成為當官掌權的“代名詞”。從村民不請吃難以蓋章的痛苦,到村委會亂蓋章、人情章的現狀,讓村委會公章淪為了“別在褲腰帶上的權利”,成為基層腐敗的“主角”。如何管好印章,管住權利,成為了各級鄉鎮政府的“頭等大事”。
為遏制農村腐敗,各地鄉鎮政府從加強“村帳鄉管”的包辦式管理,到“村章鄉管”的壟斷式管理,無不體現了鄉鎮政府治腐的萬般無賴與良苦用心,其初衷本是好的,其為民的用心更是顯而易見。
“村章鄉管”絕非農村治腐的“良策”。遏制農村腐敗,首先,要進一步完善村級自治管理制度,細化村級公章、經費使用的制度,補齊制度的“短板”方是上策。其次,加大惠民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大村務公開、財務公開的力度,讓村民對權益一清二楚,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才能織好監管的“天羅地網”;最后,建立健全村級管理的長效管理機制,從人財管事等方面細化管理、注重考核、強化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