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國內首創”“填補國內空白”“國際領先”等用于表述科技成果上檔次的評價用語,時常出現在各類媒體上,公眾對此早已熟知。這種現象的出現,源于一項科技成果鑒定的制度安排。2017年2月,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證實,我國已正式取消這一制度。
科技成果評價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環節,過去一直由政府科技主管部門對科技成果進行鑒定。2017年2月21日,記者從科技部獲悉,科技部已正式廢止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辦法,各級科技行政管理部門的科技成果評價工作,將由委托方交給專業評價機構執行。這意味著,我國正探索和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科技成果評價機制,新型科技成果評價將由市場“唱主角”。
【解析】
隨著成果鑒定制度影響的擴大,各級各類科研項目都開始擠上鑒定“這趟車”。你有國家級,我就有省級、市級、縣級,層層搞鑒定,形成了溢美鑒定泛濫的情況。在國家級成果鑒定已廢止的情況下,各地的鑒定仍在開展??萍疾咳ツ暾饺∠@一制度,表明了對這一科研亂象堅決遏制的態度。
在重成果水平鑒定制度的導向下,成果向社會的轉化動力不足,有些成果變成了鎖起來的論文、躺在保險柜里的獲獎證書,這種現象一直被社會詬病。當前,我國在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凸顯,因此,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成為更加緊迫的任務。體現在對科技成果的評價上,就是不能再追求成果的“高大上”,而應更接地氣,更強調科技成果的應用價值,體現其對社會的貢獻。
首先是科技評價制度的改革??萍汲晒脑u價由市場來決定,由技術擁有方委托社會第三方中介或者應用方來評價成果,政府不再把它作為行政審批工作的一部分。其實科技工作者應順應這一趨勢,在創新發展的大時代里,到科技成果應用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把論文寫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天地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