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50元在陌生城市生存15天,全程不能求助親戚朋友、全憑自己雙手進行過活。作為踏入社會的提前磨礪,此項“就業體驗”可謂意義重大,過程雖然艱辛,在鍛煉同學各項能力素質方面卻顯現積極成效。
發傳單、話務員、推銷員、擺小攤、賣茶葉蛋、賣報紙、賣電影票……雖然只是零散工、苦累活,于學生而言,卻能收獲與歷練并存。
第一,磨煉吃苦耐勞的品質,培養艱苦奮斗的品格,涵養堅毅堅持的精神。90后大學生,大多是家里的掌上明珠,較少經歷苦難逆境,要想完成生存挑戰必須克服各種逆境,這就要求大學生能吃苦、肯堅持。
第二,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學會分享與合作。生存挑戰非為個人單打獨斗,需要團隊成員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尋找住處、兼職,共同想辦法渡過難關,此過程可以很好地培養大學生的合作精神。
第三,培養抗壓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為走出象牙塔踏入社會提前打好基礎。完成生存挑戰,過程可謂艱辛異常。尋求兼職過程中,碰壁、被拒、被訓斥都是家常便飯,生活條件再苦,兼職工作再累,大學生們都未曾放棄。憑著堅毅不服輸的精神大學生們經受住了考驗,實現了蛻變。
第四,認知社會,開闊視野,觸發對未來更多理性思考。通過生存挑戰,大學生們對自身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對殘酷的社會現實有了更為深切的體會,對工作所需能力素質有了更多掌握,在未來找工作之時能更多結合自身與社會實際需求,而非好高騖遠、盲目從眾。
生存挑戰意義雖好,卻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技能,使其減少求職過程中的碰壁失敗次數應成為當下亟須解決的問題。于此:
對學校來講,一方面應借鑒有關學校“生存挑戰”成功經驗,積極倡導大學生參加鍛煉,獲得提升。另一方面應結合企業需求改革課程設置,通過增添實踐鍛煉環節,使得大學生既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也能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
對大學生來講,應端正態度,掌握好理論知識的基礎之上,積極參加“生存挑戰”、勤工助學、社會實習、創業實踐等活動,以提高自己的就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