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如“八月半”、“八月節”等。因為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稱“團圓節”,是中國人闔家團圓的節日。中秋節晚上,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全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的習俗,這一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們過中秋的方式有了許多變化,但人們追求和諧安詳家庭氛圍的心情以及“團圓祥和”這一中秋節永恒的主題卻從未曾改變。
步入新時代,雖然過節的方式有了全新的改變,但人們對傳統節日所蘊含的美好愿景追求卻從未改變,因為傳統的節日里有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密碼。
人類進入全球化時代也是個文化大融合的時代,在這個融合過程中,強勢文化勢必會給相對弱勢的文化帶來不可避免的沖擊。不可否認,當前西方文化屬于強勢文化,在全球化中占主導地位,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深入,西方文化伴隨外來經濟逐漸在中國蔓延,傳統節日在和西方節日的競爭過程中,開始處于下風,西方節日在商業化的運作下不斷沖擊著我們的傳統節日,很多傳統節日都流于形式,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侵蝕,傳統節日的群體記憶變得模糊,人們對于傳統節日的熱情日趨冷卻。
節日是一個民族展示文化盛裝的舞臺,傳統節日承載著特定的情感知識和倫理規范。傳統節日所包含的禮儀和儀式在特定的時間集中呈現出來,讓人們在耳濡目染中自覺理解和接受傳統文化,從而讓傳統文化在生活中得到延續和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初設置傳統節日的初衷已慢慢改變,傳統雖成為歷史,但傳統節日的文化基因已經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依然擁有著巨大的現實價值。
節日是民族認同的象征之一,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驛站,承載著民族認同的文化基因,更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標志。傳統節日是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發揚民族傳統、增強民族認同的文化載體。我們需要尊重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對傳統節日留“形”揚“神”,培養全民對傳統節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