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實現這樣的變革,必須依靠制度和法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有關。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必須構建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治化、制度化軌道。
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茖W的考核評價體系猶如“指揮棒”,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是最重要的。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把生態環境放在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如果生態環境指標很差,一個地方一個部門的表面成績再好看也不行。
建立責任追究制度。資源環境是公共產品,對其造成損害和破壞必須追究責任。要建立環保督察工作機制,嚴格落實環境保護主體責任,完善領導干部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堅持依法依規、客觀公正、科學認定、權責一致、終身追究的原則,針對決策、執行、監管中的責任,明確各級領導干部責任追究情形。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要求,對問題突出的地方追究有關單位和個人責任。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評估和賠償制度,落實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必須嚴肅追責。
建立健全資源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搭好基礎性框架,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更多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要完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通過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公眾監督的新格局,為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