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區內人類活動增加,根源之一,是老城區與草海相鄰,城鎮規劃發展與自然保護區界限不明晰。
草海生態保護上升到了國家層面。集污治污、退耕還濕、生態移民搬遷等多項原定2020年完成的任務,都將提前至2017年完成。
在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陜橋街道陜橋村,位于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興盛磚廠一片沉寂,磚廠負責人柳浪已于日前接到縣工能局、環科局等部門聯合下發的通知,此處廠房將按照淘汰落后產能政策被依法取締。
“幾十年來,我們‘靠海吃海’,考慮周邊居民生存和發展多于對草海的保護,是時候改改了。”柳浪感慨道。
“生存重于保護”,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的“圍湖造田”等頻繁的人類活動給草海帶來了災難。正如柳浪所說,草海周邊的群眾長期以來“靠海吃海”,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仍是草海自然保護區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人進湖退”曾導致濕地和水鳥幾乎消失。經過30余年治理,草海“劫后余生”
2016年12月初,環保部通報了對全國44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的情況,發現貴州威寧草海等4處保護區問題較突出。根據通報,威寧就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人類活動增加的情況進行了調查,核實確認保護區內人類活動為采石場2處、工礦用地6處、旅游設施1處、水土流失1處、碼頭1處和其它人工設施8處。
“這些違法違規開發建設活動,一部分是歷史遺留問題,如部分磚廠、碼頭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多已廢棄;另一部分則是因為老城區與草海相鄰,存在城鎮規劃發展區域與自然保護區重疊、界限不明晰的情況。”草海管委會副主任李茂說,“目前威寧縣和管委會已提出整改方案,確保于2017年5月15日前完成整改。”
不論是歷史遺留問題還是城鎮規劃的問題,環保部的遙感監測結果再次暴露了草海保護區在保護與發展之間平衡的艱難。
據介紹,威寧縣有150萬人口,在貴州全省各縣(區)中最多,同時以24萬貧困人口居全省各縣(區)之最。在威寧老城區的草海管委會,李茂邊說邊指引記者向南望去,不足1公里處便是草海浩渺的水面。“上世紀5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兩次大規模排水造田、圍湖造田,使草海水面從最寬時的50平方公里左右降至5.9平方公里,濕地和水鳥幾乎全部消失。”
草海濕地生態系統的瀕臨崩潰也給當地帶來干旱、冰雹等一系列小氣候變化惡果,草海的保護與治理也隨之提上日程。1982年,貴州省政府決定建壩蓄水還湖;1992年,經國務院批準,草海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經過30余年的治理,草海的水域面積恢復至25平方公里左右,并有周邊沼澤地20余平方公里,可謂“劫后重生”。
保護區近三成面積水土流失,與城區相鄰的草海還面臨嚴重的水污染威脅
“保護區范圍是依草海的集雨區劃定,約96平方公里,不僅威寧老城區與草海部分重疊,而且草海周邊20多個村莊或農或漁,也依草海而生。”草海管委會環境監測處處長劉文說,“在2016年4月份之前,9萬多人口生活、生產所產生的污水基本全部直接排入草海,老城區日排生活污水在8000噸左右。”
這只是有統計的生活污水排放量,還有保護區內數萬畝耕地開墾和施用化肥、農藥所產生的水土流失和農業面源污染,都對草海水質造成了難以估量的影響。
2013年8月,中國科協組織專家赴威寧調研,發現草海保護區水土流失面積達31.44平方公里,占保護區面積的近三成。同時,水體正遭受嚴重的污染威脅,草海上游水質為V類,中游水質為IV類,下游水質僅能達到Ⅲ類水質標準。
轉機出現在2015年11月,《貴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獲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同意,將草海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規劃》涉及8個方面43個項目,總投資107.9億元?!兑巹潯诽岢觯F州省必須緊緊抓住“治、建、管、改”總要求,著力從“治山、治水、治環境、生態修復”4個方面著手,全面推進草海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
“這條街一線以南的建筑都將進行拆遷。”走在老城的魚市路,管委會的同志介紹說,依據規劃,老城區處于集雨區內的部分也將進行搬遷,其中有居民區,還有一所學校。
污水治理也提上日程。據草海污水處理廠運營員李冬介紹,設計日處理能力為1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投資0.74億元,日實際收集處理城鎮生活污水8300噸左右,老城區6條截污溝及片區生活污水全部接入收集處理,解決了老城區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排草海的現狀。
而對于周邊26個村莊的排污問題,草海管委會優化布局19座環草海分散式污水處理站,目前已建成投運4座,15座正在規劃建設,全部投運后日收集處理生活污水3000噸以上。“我們分上中下游三個斷面監測,通過布置水質自動監測船,對水質進行實時在線監測。”李茂說。
已退耕還濕21200畝,生態敏感區的棚戶區改造及移民工程也已啟動
一大早便陪“拍鳥客”外出歸來的海邊街道銀龍村的吳廣榮正清理院落。“湖邊5畝耕地全退了,那土肥得流油,一畝能收2000斤苞谷,肯定不舍得。但為了保護草海和水鳥也值了,現在水鳥越來越多,來草??带B的人也越來越多,政府幫我開起了農家樂,今年就凈賺了4萬多元。”
為了從源頭上減輕草海的負載壓力,威寧在城鎮發展上已明確“東縮西移、南縮北移”的發展思路,避開保護區范圍;同時打造以草海為重點的縣城生態經濟圈,鼓勵發展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等綠色生態產業,把人從單純的土地依賴中解放出來。
位于縣城和草海之間的海邊街道辦事處屬于生態環境脆弱區域之一。辦事處副主任馬雪琴告訴記者,針對這一帶的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情況,政府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目前已經在坡耕地上實施了2000多畝退耕還茶工程,既有經濟效益,又是旅游景觀,還發揮隔離污染、保護生態的作用。
據李茂介紹,總投資24.77億元的退耕還濕工程共要完成6萬余畝耕地的征收,目前已完成21200畝,為水域面積恢復至33平方公里奠定基礎。同時,投資20億元的草海周邊生態敏感區7112戶棚戶區改造和移民工程已完成簽訂協議1789戶、拆除245戶,從源頭上減輕草海污染負荷。
經過多年的保護努力,當地群眾也形成了自覺愛鳥護鳥的強烈意識。因為每年有成群結隊的珍禽來草海越冬,群眾莊稼、蔬菜受損成了常態。銀龍村的李傳華去年種了3000棵萵筍,全被鳥兒吃光,李傳華也未驚鳥趕鳥,“現在吃穿不愁,草海也恢復了,經常有鳥來吃我們種的菜,我們歡迎它們來吃。”
由于目前候鳥越冬期還未過去,李茂手頭只有2015年的統計數字,“草海有包括國家一級保護物種黑頸鶴在內的230種、10萬余只鳥類在此過冬;黑頸鶴達到2200多只,估計占全球總數的1/5左右。”
“根據省政府的要求,集污治污、退耕還濕、生態移民搬遷、環境綠化等多項攻堅戰原定2020年完成的任務,都將提前至2017年完成。”李茂表示,任務艱巨,但這一仗必須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