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是為了更好守護。只有在深化認識和管理到位的基礎上,海洋生態紅線才能牢不可破。
山東率先完成全海域海洋生態紅線劃定,其中很多規劃細節可圈可點,比如明確提出:“渤海生態紅線的目標是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0%,至2020年海水水質達標率不低于80%,生態紅線區陸源入海直排口污染物排放達標率100%,陸源污染物入??偭繙p少10%—15%。”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海洋的慷慨,海洋更是千百年來聯通世界各地文明的橋梁……海洋對我們如此重要,我們更應善待海洋。
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就將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但由于對海洋生態環境認識不足,局部地區灘涂生態環境惡化、一些海域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接踵而來。對海洋生態科研和認識上不到位,導致在利用還是保護問題上往往進退失據,一些地方甚至只要經濟、只重發展,不考慮環境、不考慮長遠,“吃了祖宗飯,斷了子孫路”而不自知。更有甚者,有的明知填海造陸不對,但為了一時的所謂發展,還是不由自主地伸手向海要地;明知道向海洋排污會造成水體污染、生物多樣性受損,但還是肆無忌憚把海洋作為垃圾場。
海洋生態紅線保護是一種剛性制度。一方面,它可以抑制人們對海洋無節制開發的沖動,確保海洋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海洋生態紅線的劃定,并不是禁止開發,而是通過科學調研合理劃分區域,實現更加精準、高效的開發。
生態紅線劃定,是為了更好守護。海洋生態紅線要實現保護目標,成為人們不敢輕易逾越的“高壓線”,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比如,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我們對海洋生態環境的認知水平、保護能力勢必水漲船高,在環境監督執法方面,也將有更加管用的配套措施。只有在深化認識和管理到位的基礎上,海洋生態紅線才能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