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充滿了數字的新聞,總不太好看。但如果你足夠敏感和耐心,弄清每一個數字所代表的內容、意義和聯系,也許就能透過數字,看見故事和真相。
教育部發布的2015年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報告,就是這樣一張滿是數字的成績單。我們該如何看待它?
我們可以從數字間讀出進步:1302個縣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認定,大約占了全國縣級單位的45%;2014年小學綜合差異系數由前一年的0.568下降為0.549,初中綜合差異系數由0.55下降到0.531——雖然只是小數點后兩位的變化,但其中涉及的教育改革舉措、各地財政投入、學校和老師們努力等因素之多,很難在一篇文章里充分表達。
對“均衡化”的認定,不靠感覺,而是用幾大類密密麻麻的量化指標說話。因為教育本來就是“百年樹人”的專業領域,許多不切實際的空洞理論或抓住個案說過頭話的情緒表達,也許能博人眼球,卻不能拿來做教育改革的依據。
中國基礎教育發展進化的速度并不慢:30年前做的是“掃盲”,20年前開始“普九”,10年前西部地區完成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兩基”攻堅,2010年的《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就已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才成為話題。
我們也能看見不足,生出更深切的憂思:最早完全通過均衡發展認定的5省市,以及已有80%縣級單位通過認定的3個省,有7個在東部。教育部門也承認,雖然成績不錯,但并沒有達到國務院預定目標;余下近1600個縣要真正實現均衡,只怕困難遠大于先行過關者。發達地區的教育正向著優質均衡的更高目標進軍,在東西部、城鄉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差異未獲根本改變的前提下,這意味著師資、教學資源等會繼續向著東部大中城市聚集,高峰與低谷之間的客觀落差與人們的主觀感受,只怕還會與“均衡”背道而馳。
在教育均衡和科學發展的路上,現在邁出的只是第一步。加大教育統籌和轉移支付力度、實施教學設施配置標準化……硬件的提升容易量化,效果也立竿見影。但真正難的是軟件,從師資、教學設備使用能力到教育管理水平、社會理念,這些很難量化的維度,以急功近利之心很難抓好,卻更加考驗著教育者的境界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