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6年2月,教育部《關于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在目前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沖動強烈的地方,要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采取多校劃片。
網民認為,多校劃片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學區房熱降溫,教育部門在抓教育均衡的同時,推出多校劃片這一應急性措施,值得期待。但由于名校的資源稀缺性并未改變,其實際效果未必如預期般顯著。應完善教育配套設施,合理調節教育需求,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問題。
深度解析
[重要意義]
從“單校劃片”到“多校劃片”,體現了中國教育資源分配思路的變遷。在原先長久的模式中,中國城市在學生入讀中小學的政策上,采取的都是就近免試入學。因此,對于哪條街道,哪一棟樓房里的孩子可以進哪一所學校,都有明確的劃分?;诖耍谥攸c小學、初中劃片內的房子,無不成為二手房市場上眾家長趨之若鶩的對象。而今,推行義務教育“多校劃片”,這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各片區之間大致均衡。由此可見,多校劃片更多的意味著一種“公平”,即讓學生們更公平地享受教育資源,讓教育資源更加公平的配置。這將會打破惡性循環的“怪圈”,讓家長們“發熱的大腦”回歸理性,給學區房“降降溫”,讓“宇宙中心”的天價房回歸到市場規律上來。
[參考對策]
對此,教育專家認為:
第一,“多校劃片”重在“落實到位”,要本著“公開透明,接受公眾監督”的招生原則,對各小區的分配要平均,“派位”更需隨機,學位的搖號分配應讓民眾參與監督。一方面搖號系統的運作要公開,引入專業的第三方監督,另一方面,每個學校每年的對外招生人數,參與搖號人數,最終搖號結果進行公開,以杜絕暗箱操作。
第二,必須調整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模式,切實縮小學區與學區之間和學區內學校間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條件差距。要通過政策的調配和引導,真正在均衡教育資源上下功夫,當校際之間,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不再差異明顯,那么學區房才會失去其附加的教育資源功能,也才不會變得稀缺而昂貴。政府應加大教育領域的資金投入,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帶動相對薄弱學校的提升;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區域內、區域間教師溝通與流動;加大規范辦學力度,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等,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地區均衡分配教育資源,真正縮小“牛校”和普通學校之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