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要
2016年的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所做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新經濟。要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加快成長,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享平臺,做大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運用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重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改造提升傳統動能,使之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評析
“新經濟”三個字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里,這是第一次。事實上,這三個字并非第一次從總理口中說出。前一天,當李克強與經濟、農業界政協委員共商國是時,8次提到“新經濟”:“我們要大力發展新經濟,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而這已經是他3月份第3次闡釋“新經濟”這三個字的含義了。
[內涵]
從普遍定義來看,“新經濟”一般指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由信息技術革命帶動的、以高新技術產業為龍頭的經濟,包括移動互聯網、先進制造業、新能源等重要內容。廣義上講,“新經濟”可以看作是中國經濟內在轉型升級的外化表現,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一個體現。
因此,“互聯網+”是“新經濟”,創業創新是“新經濟”,“五大發展”是“新經濟”,新型城鎮化是“新經濟”……但凡符合未來趨勢和能夠支撐經濟發展新興力量的經濟新形態,都可視之為“新經濟”的表現。
[原因]
我國經濟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走到一個節點,再往上走會遇到困難,但這個時候出現“S”型曲線,新的經濟模式、業態會異軍突起。新經濟不僅會使我國經濟產生新的動能,還會帶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未來,我們可以期望,既有傳統產業的改造,保證穩定前行,又有新經濟異軍突起,再加上新舊動力混合與提升,三種動力將推動中國經濟長期平穩增長。
實際上,我們這些年一直在推動新經濟的發展。諸如“中國制造202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等。需要指出的是,新經濟、新動能的拉動作用已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去年在經濟增速放緩之下,就業、居民收入和物價水平保持穩定。實現了超過1300萬人的城鎮新增就業。面對世界經濟低迷和國內多重矛盾交織的挑戰,我國經濟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凸顯出一個“穩”字。從某種角度來說,“新經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對策措施]
在新經濟來臨的時期,新型商業模式、經營方式等與傳統產業有所不同,不能削足適履,強迫新事物符合舊的監管框架,應因地制宜地調整監管策略,及時清理阻礙發展的不合理規章制度,促進分享經濟發展。
發展新經濟,還要做好加減乘除的算術題。加法,是對科研技術的投入;減法,是砍掉低貢獻、低毛利的產品;乘法,是建立多個戰略平臺;除法,是對閑置的資產和過剩的產能及時進行關停并轉。
關注理由
新經濟本質上來說是要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教育專家分析,對這一主題的考察之前比較多,比如,2008江蘇省考考察了“中國制造”創新能力建設,2009國考考察了糧食安全和產業升級。近兩年來比較少。相關的有2014年山東B卷考察了提高專利轉化率,促進自主創新;2012年北京考察了轉變發展方式等等。
面對國情和世界局勢的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斷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以新思想引領新常態,以新理念指導新實踐,以新戰略謀求新發展,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在2016年經濟速度放緩,國家努力促進經濟發展的背景下,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新經濟,可見是對新的經濟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這讓我們在備考過程中,不得不把發展新經濟作為一個必備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