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綠水青山的“估價”,屬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數據,可為實施生態補償、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考核評價等提供理論和數據支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些理念,已成共識。若再進一步追問:“綠水青山”具體能值多少“金銀山”?或許連很多專家都答不上來。最近,廣西壯族自治區有關方面就在探索給生態“估個價”。
廣西正在制定《生態服務價值評估方案》。該方案根據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類型,分別建立農田、森林、草地、淡水和海洋五大評估子指標體系,采用市場價值法、替代工程法、費用分析法、機會成本法和影子價格法等手段,量化“綠水青山”的價值。
生態環境給我們帶來的現實和潛在的巨大經濟價值,如何量化為具體的、大家認可的價格?一般認為,建立生態服務價值評估體系,可為實施生態補償、主體功能區規劃、生態考核評價等提供理論和數據支撐,國內外都開展了相關研究。比如,廣西科學院通過近海海洋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評估研究,就測算出2010年廣西近海海洋生態服務總價值為652.28億元。
費那么大的勁兒給青山綠水“估價”,有用嗎?當然有。比如,一條河流的上游水源保護區,有樹不能砍、有礦不能開,還得另外花錢小心翼翼地守著這些自然資源。要是只讓人家守著“金山銀山”受窮,肯定“兔子尾巴長不了”。怎么辦?國家提出探索建立跨區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怎么補、補多少,不能憑空拍腦袋,必須要有各方都比較認可的補償依據。建立生態考評激勵機制,鼓勵生態稟賦好的區域摒棄“唯GDP”,考核其是否實現生態資源“保值增值”,也需要有最基礎的生態資源價值數據。
因此,對綠水青山的“估價”,屬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數據。遺憾的是,由于生態服務價值評估涉及國土、環保、水利、農業、林業、氣象等方方面面,涉及部門多、工作量大、耗時長,我國的生態服務價值評估還處于倡導、研究階段,還遠沒到依照“估價”開發、享用青山綠水的時候。正因為如此,廣西探索的生態服務價值評估系統,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