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深度解析:三無單位,何以受寵
來源:易賢網 閱讀:850 次 日期:2017-03-13 12:02:34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申論熱點深度解析:三無單位,何以受寵”,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加強科技供給”“深化體制改革創新,形成充滿活力的科技管理和運行機制”,成為未來我國創新驅動轉型的重要內容。創新路上,離不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大科學裝置在創新源頭的深層推進,也少不了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多方合力,將科技成果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經濟效益。

用科技創新推動中國經濟轉型,既需要我們在基礎研究中有大抱負、大作為,也需要我們在科技應用層面上有“小心思”“小創新”。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從“大”到“小”,考驗的是另一種智慧,而新型科研機構的涌現,則有可能成為破解科研與市場“兩張皮”問題的出路之一。

——編 者

無級別、無經費、無編制的“三無”單位,卻受到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廣泛歡迎。

外界眼中“不完全像大學、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業,還不完全像事業單位”的“四不像”單位,卻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跨國科研交流的生力軍。

新型研發機構是它們的正式稱號。它們的高速發展,不僅為破解我國科研與市場對接“兩張皮”痼疾提供了可能路徑,也為我國實現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孕育培養“科研產業”打下了一定基礎。

在我國創新驅動轉型的發展進程中,新型研發機構能否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釋放出更多的創新動能,值得期待。

新方向——打破傳統科研專業界限,擺脫“唯論文”取向

攤開面前的研究生論文答辯題目,“化工園區安全管理”“重大化工事故處理流程”等躍然紙上。中山大學大亞灣研究院院長紀紅兵說,去年天津事故發生后,國內對化工園區安全管理、典型危化品事故處置等領域的技術需求非常迫切,可偏偏這兩個項目都屬于學科交叉型、技術應用型科研領域,難出論文,更沒有什么學術影響力,結果始終沒有高校愿意將相關研究作為重點方向加以突破。

“我們作為新型研發機構,就沒有這個顧慮,能擺脫‘唯論文’取向,認真做點企業歡迎的實際成果出來。”他說。

在廣東惠州,中山大學大亞灣研究院從最初的一個人起步,發展成為擁有綠色化學工藝、化工園區管理等8個方向的100多人成熟團隊,很多專業由于打破了傳統科研專業界限,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還成為企業追逐的產業新熱點。

惠州市科技局局長鄒平生說,目前當地已經建成和正在籌備建設的近10個新型科研機構平臺,覆蓋綠色能源、新材料、物聯網等多個尖端領域,目的是打破傳統機制束縛,讓更多科研人才獲得市場空間。

作為珠三角最知名的新型研發機構之一,去年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組建的機器人應用中心,在短短6個月里就接到各類訂單累計超過5000萬元,一度出現“企業排著隊等簽單”的場面。

東莞市科技局副局長沈海邑表示,目前東莞像華中科技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已經達到27家,累計投入資金超40億元,服務企業超過2萬家,成為東莞全市創新轉型的核心。

企業“踏破門檻”、地方政府“求賢若渴”、創新人才“大放異彩”。據不完全統計,僅廣東、江蘇兩地此類新型研發機構總數就有近百家。

黏合劑——將科研機構和市場“兩張皮”粘到一起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新型研發機構能夠如此受到市場歡迎?

談起這個問題,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向記者講起了這樣一件事情:2013年以前,華中科技大學研究團隊率先在國內開發完成了高指標的全自動封裝生產線技術,然而當研究院將這項突破性技術介紹給中山一家制冷企業應用時,因為生產線的穩定性太低、故障率太高,運行不到5分鐘就要停一次機,現場驗收會變成了“技術追悼會”。最后是研究院自己投入40多人攻關,才讓這項技術在企業落戶生根。這個項目因為大幅降低了無線射頻識別卡的制造成本,后來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

“現在很多地方科研成果轉化遭遇‘滑鐵盧’,就是太想把科技與市場這‘兩張皮’做成一張皮了。”張國軍說,“我們最開始也是想把學校的研究成果直接變現,但是后來一實踐就發現,這‘兩張皮’捏不到一起去,它中間必須有新型研發機構這樣的‘第三張皮’或者說‘黏合劑’來做承接。”

事實上,張國軍的看法也是廣大科研平臺和地方科技主管部門負責人的共識。正是新型研發機構破解了“兩張皮”痼疾,因此廣受歡迎。

今年年初剛剛上任的廣東西安交大研究院負責人鄒建華說,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就任的這短短幾個月已經徹底改變了自己的價值觀,“高校、科研機構和市場不能夠硬性對接,一是企業不了解我們的高校體系,高校也不了解企業的運作思路,二是企業最急需的短期技術改造和產業應用不是高校的長處和優勢,傳統體制的慣性又嚴重束縛了科技人員的積極性,與其花大力氣將兩者捏在一起,不如放手讓新興科研機構發揮作用”。

紀紅兵也認為,大學在保持高端學術水平和對接企業需求上存在矛盾,“因為前者往往難以短期收效,后者又最在意經濟核算,一個是往前看,一個是往后看,這就必須要有個緩沖層來應對,而這個環節又不能復雜化,新型研發機構正好滿足這一需求,這也正是我們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成為國內化工園區安全管理研究主力軍的原因所在”。

三趨勢——獨立運營、自我造血、國際合作,孕育廣闊未來

盡管模式各不相同、規模大小不一、產業各有側重,但較為成功的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普遍具有實體化、資本化、國際化三大共性發展趨勢,而這也為傳統高校和科研院所跳出市場化門檻提供了借鑒和參考。

實體化——作為目前運作比較成熟、經濟和社會效益都比較突出的代表性新型研發機構,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江蘇產業技術研究院都擁有一支600人以上的獨立科研力量,其中80%以上人員都來自于市場招聘,可以組成數個甚至數十個團隊與企業進行對接。

與之相對應的則是部分缺乏獨立團隊的新型研發平臺發展相對緩慢。一所新型研發機構負責人向記者坦承,由于多重原因,該院一直未能形成研發隊伍,主要依靠將企業需求帶回學校本部對接,“結果就是只能收取微薄的服務費,形不成有效積累,也不能及時滿足企業需求,發展十分緩慢。”

資本化——在全面對接資本市場的基礎上主動“斷奶”,通過“投資公司+孵化器”方式推動研發項目可持續發展,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依靠政府輸血的平臺活不好、活不長,是絕大多數新型研發機構負責人的共同心聲。而通過孵化器方式對接資本市場、通過引進企業和社會資金孵化科研項目,是它們的共同選擇。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院長嵇世山說,該院的突出特點就是一開始就沒有“皇糧”,而是形成了一整套技術股權投資體系來孕育孵化技術項目,“迄今為止我們一共孵化企業超過1500家,產值超過200億元,其中研究院擁有股權的企業超過150家,如果沒有投資平臺、沒有自我造血功能,我們就會成為政府的負擔,走不了多遠”。

國際化——研發資源和研發人才配置國際化程度較高,主動惠及國際創新資源搭建國際合作平臺,這一點在電子信息、半導體、新材料等國際競爭較為激烈的關鍵性領域更為突出。

揚州市科技局局長楊蓉說,僅該市啟動的科技合作平臺就先后與美國、德國、以色列、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形成了一種開放的國際科研合作格局。

一些機構還將自己的觸角主動延伸到海外,江蘇產業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慶介紹說,該院目前已經在美國硅谷設立了分院,主要目的就是在那里連接最具活力的創新資源。“這樣就能和國外的企業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并發揮我們的制造優勢。”

更多信息請查看申論考試資料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相關閱讀申論考試資料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