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上加力度、提質量,才能促使勞動力供需更匹配
這兩年,一到用工旺季,總能聽到兩種不同的聲音。
一邊是抱怨招工難,就算開出高薪也聘不到技術工人、金牌月嫂;另一邊是感慨就業難,原先手到擒來的活兒越來越少,新出來的活兒卻干不了。
兩難并存,有點尷尬。在就業上,有個名詞專門形容這種“你缺我余”的狀態:結構性矛盾。想要解決,就必須在勞動力供需錯位上動動腦筋。
從目前看,用人方的改弦更張已成必然之勢。不少企業正在擺脫對簡單勞動的依賴,努力走出“微笑曲線”的底端,在更新產品鏈、換代生產線上不斷用勁兒,對產業工人技術“含金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服務行業愈加繁榮,如同海綿一般,吸取著大量具備專業化技能的人才。
瓷器活處處有、不斷有,就看你有沒有金剛鉆。用方的轉型升級必然要求勞動力的能力和素質要跟上,所以企業要轉型,就業也要轉型。要實現積極的就業政策,讓就業的結構和質量更優化,就必須調整農民工的技能組成結構,在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上加力度、提質量,才能促使勞動力的供需匹配更合拍、更合理。
能給自個兒鍍鍍金,農民工也樂意。過去打工靠賣把苦力氣,累不說,掙到手的錢也微薄。就算有點技術也是粗粗糙糙的野路子。過去不正規,現在不接軌,碰到裁員先找你?,F在有了回爐再造的機會,學一門正經手藝在身上,以后靠硬技術、真本事吃飯,企業愿意招你,顧客愿意找你,既能提高收入,也能穩定就業,挺好不是?
此外,幫助農民工“深造”,還能在帶動返鄉創業上產生“溢出效應”。掌握了新技術、新能力,在新行業、新職業中積累經驗、開闊視野,一旦返鄉變“城歸”,這些素養和條件馬上可以幫助農民工開始新的創業,促進家鄉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總之,農民工的就業教育能夠產生多重效益,對個體、企業和國家的發展都是一劑營養針。相信隨著2100萬人次的農民工技能培訓漸次展開,就業的供需結構會更加平衡、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