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2016年8月,包括山東省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在內的6家公立醫療機構,對外公開招聘149個處臨床一線的職位。其中大部分為臨床醫師,涉及產科醫生、兒科醫生、急救醫生、重癥醫學醫生等專業。與現行公立醫院人事制度不同,這些被招入的149個臨床一線人員不再擁有公立醫院事業編制。
2016年5月,山東省編辦和省人社廳公布了《關于公立醫院人員控制總量備案有關事項的通知》,其中提到,自2016年起,不再安排公立醫院用編進人計劃,由公立醫院在人員控制總量內自主制定、執行新進人員計劃,面向社會公開招聘。
此前,深圳也曾于2015年6月率先出臺《深圳市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深圳公立醫院將去編制化、去行政化。兩周前,深圳市衛計委主任羅樂對外宣稱,深圳的新建市屬醫院全面取消編制,已有編制的“老人”不變,新入職醫生采取聘用制。
綜合分析
[意義]
“當前醫改已進入深水區,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醫生人力資源的釋放,是我們改革的關鍵”。取消醫生編制將打破“同工不同酬”的局面,調動醫生的積極性,鼓勵醫生向社會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獲得更多收入,為理順醫生薪酬體系、打破以藥養醫提供改革條件;同時,醫生的自由流動,也將促使公立醫院自身不斷改革,因為這樣才能留住人才。
[當前問題]
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定編定崗”帶來的不公平現象和管理弊病日益凸顯。一方面,有編制人員和沒編制人員同工不同酬,編制外人員在基礎工資、養老保障、職稱評定等方面是“二等公民”待遇。多少意氣風發的醫學畢業生,削尖腦袋都要去公立醫院,公立醫院因此集聚了最優質的醫療資源。醫生成為“單位人”,流動性差,多點執業改革進展不暢,民營醫院招不到好醫生。人們為了找到好醫生看病,想盡辦法往公立醫院跑,加劇了看病難。
隨著公立醫院發展加快,大部分公立醫院的編制難以滿足需要。在很多醫院里,護理、醫技、行政、輔助等崗位非編人員已占一大半,甚至存在部分醫生是非編人員的現象。受限于編制數量,很多醫院招不進核心人才,或是無法給予更高的待遇和更大的發展平臺。由于編制有限,財政補助也無法再增加,其對醫院的監管、保障作用微乎其微。醫院主要收入已不靠財政補助,而是轉向從患者身上賺錢,使看病變得越來越貴。
時至今日,編制管理成為一塊“絆腳石”,阻礙著醫療界人才的自由流動,妨礙符合行業特點的醫務人員薪酬制度形成,不利于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公立醫院難以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服務質量得不到保障,看病難看病貴頑疾久治不愈。
[對策措施]
專家認為,采取按事定補的財政投入方式,即財政投入不與編制人員人數掛鉤,而與醫院醫療服務質量的評價結果掛鉤,醫務人員薪酬也實行按崗定酬、以崗定薪、同工同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