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深度解析:科普如何更靠譜
來源:易賢網 閱讀:828 次 日期:2017-03-11 11:38:26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申論熱點深度解析:科普如何更靠譜”,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移動互聯時代,信息的刷新越來越快。在這樣的背景下,單純依靠文字、展板、場館等形式的科普工作已漸漸難以滿足公眾需求,科協等機構開始嘗試更多元、新潮的傳播方式;與此同時,科普產業化步伐依然緩慢,科普也需要社會和市場力量的參與,以構建起更加立體、全面的科普體系。

9月17日,主題為“創新放飛夢想 科技引領未來”的2016全國科普日活動拉開帷幕。我國科普事業正處于怎樣的階段,如何適應公眾需求的變化,科普產業化又該如何破題?讓我們聽聽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科普專家的思考。

形式變多

PPP模式、“互聯網+”,科普工作不再是科協等機構的“單打獨斗”

一組數據揭示出我國科普事業近年來的進步。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近90%,縮小了與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公民利用互聯網及移動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達到53.4%,比2010年提高了1倍多;我國公民科普設施的利用情況與美國大致相當……

改變正在發生。以科協為例,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說,科協在推進科普工作上做了不少探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此前的“自己干”到組織帶動相關部門、社會各界“一塊干”,逐漸向科普工作的平臺、樞紐轉型;二是積極擁抱互聯網,推進科普信息化建設,改造、提升傳統科普工作方法。

2014年,中國科協啟動了科普信息化建設專項和“互聯網+科普”行動,該專項打造的“科普中國”已經成為科學傳播領域的響亮品牌。在形式上,“科普中國”各欄目頻道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與人民網、新華網、百度、騰訊等互聯網企業,在內容制作與傳播領域進行合作,上線一年累計生產科普信息內容資源1.5TB,累計瀏覽量和傳播量達50億人次。

“中國科協嘗試和很多社會機構合作,借助互聯網平臺傳播,達到了優勢互補。”中國科普研究所所長王康友認為,截至目前,我國有6億多網民,多數人主要通過網絡獲取信息,科普也必須適應這一變化。

內容更精

組織專家就熱點事件答疑、尊重公眾選擇,科普內容更好更準

傳統科普機構轉變思路、互聯網公司投身科普,讓科普產品日益豐富??破展ぷ髡唛_始嘗試為公眾提供更加精良、精準的科普服務。

在王康友看來,好的科學傳播活動,傳受雙方應處于對等地位。一些居高臨下的布道式科普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可能適得其反。當前,公眾都有較強的自我選擇意識,要讓公眾化被動接受為“我”主動需要。傳播者應該思考如何提供好的服務,同時尊重公眾的選擇。他還認為,在現代傳播理念中,科學傳播者與公眾之間的界限不再涇渭分明,公眾是受眾,也是參與者,甚至是主導者,平等的關系有利于調動公眾的參與熱情。

傳播的內容或主題是否為公眾所關心也是科普活動成敗的重要因素。王康友認為,傳播者需要站在公眾角度思考他們想要了解什么知識,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表達。“果殼網的一些欄目之所以受到網民歡迎,就是因為他們選擇的話題多是人們生活中的疑惑,抓住了公眾的關注點。”

為提高傳播效果,中國科協目前正在推動科普內容精準推送工作。“中國科協現在開發出不少優秀的科普資源,如果科普內容不區分對象傳播,受眾不關心,傳播效果會大打折扣。而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分析工具,把云端建起來后,就能通過分析網民搜索等習慣,精準推送內容,做到因人而異,按‘菜單’點菜。”王康友說。

每逢重大科學事件發生,都是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的大好時機。在今年年初的引力波討論中,中國科協就與果殼網合作,在網上展開了一系列科普活動。組織專家就熱點事件向公眾答疑,已經成了科協的工作慣例。

產業待興

我國科普產業總體上仍散、小、弱,市場化程度不高,競爭力不強

長期以來,政府是我國科普事業的主導力量,隨著一些商業機構和科技工作者個人在科學傳播中越來越受歡迎,開始有聲音質疑由政府來主導效率低、傳播效果不佳等問題。

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總體來說,我國科普事業仍相對薄弱,需要社會各方的支持和投入。但目前,多數科學傳播工作還沒有變成“有利可圖”的事,科普產業仍然處于起步和摸索階段。面向全體公眾的、廣泛的科普仍主要依賴財政投入。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科普經費籌集額約為150億,其中政府財政投入約114億,約占76%。

王康友介紹,科普是公益事業,但也得靠市場,合理的狀態應當是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有機結合,才能保障科普事業持續健康發展。事業和產業并舉,產業是事業的有力補充。但我國科普產業總體上散、小、弱,市場化程度不高,競爭力還不夠強,缺乏良好的社會氛圍。

王康友擔憂,現在一些市場化機構和政府合作從事科學傳播,一旦政府退出,這些機構如何盈利,還能不能堅持做科普?他認為,科普事業的良性發展,還需培育市場意識、公眾的消費意識。“美國的商業氛圍讓科學傳播事業有較好的市場保障。一些科普節目,比如,Discovery(探索頻道)就是面向市場盈利。”

專家表示,還要完善科學家從事科學傳播工作的機制。“我國科學家參與科普寫作的鳳毛麟角,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評價、激勵機制上沒有足夠的保障。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項目,都要包含公眾理解科學的活動,也就是研究成果必須讓公眾知曉,向全社會解釋其科學價值。”王康友說。

更多信息請查看申論考試資料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相關閱讀申論考試資料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