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深度解析:規則意識與法治意識
來源:易賢網 閱讀:901 次 日期:2017-03-09 16:32:09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申論熱點深度解析:規則意識與法治意識”,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背景鏈接

法治是規則之治,法治意識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而規則意識則是法治意識的核心。在當前的社會治理中,無論是各種嚴重違法犯罪行為的產生,公共權力濫用、對權力缺乏監督和制約、權大于法等導致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還是時常見諸各類媒體的各種違規行為,諸如在國內外旅游中的種種不文明現象,從馬路上“組團式闖紅燈”到地鐵里的不文明,從隨地吐痰到景區涂鴉,因航班延誤不問緣由打砸機場設施,在維權過程中的各種過激行為,不遵守公共規則和社會公德等等,都可以說是社會規則意識缺失造成的。

綜合分析

[內涵]

社會規則意識可以有廣義和狹義的理解。廣義的社會規則意識是社會各類主體對各種社會規則(規范)諸如法律、道德、宗教、風俗習慣等規則的認同、自覺服從與遵守,所形成的自主自律意識。狹義的社會規則意識是指各類社會主體在法治狀態下通過對法律規范內在價值的認同,進而把法律有效地內化為其自覺的價值尺度和行為準則,形成一種自覺的程序規則意識和自覺服從與遵守法律的自主自律意識。

我國國民應遵守的社會規則包括:

1.當今社會主流的文明理念

2.社會普遍的道德準則和良好習俗

3.國家法律和地方法規

4.黨和國家現行政策和號召

5.受到社會公認的集體和個人自律準則

[意義]

第一,規則和法治意識建設是我國法治發展的重要環節。我國處在社會體制、社會結構、價值規范的整體轉型過程中,也即在確立新的價值目標和價值準則、在重新調整利益分配格局以建立新型社會運行機制的社會變革中建立法治國家。一方面,國家制度的根本性質決定了我國法治的社會主義方向,更能反映和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使現實的法律不再是與自身相脫離的、異己的、望而生畏的繩索,而成為人民的自我規定和存在形式。另一方面,由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留給我們較多的是專制傳統,民主法制思想非常淡漠。因此,樹立全社會的規則和法治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把法治精神確立為整個中華民族政治心理轉型的主導價值取向,具有客觀需求性。

第二,規則和法治意識能夠帶來良好的社會秩序。規則和法律是社會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為了更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權益而形成的普遍認可、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和原則。個體遵守規則和法律,就意味著不僅要保護自己的權益,也必須尊重并保護別人的權益。人越多,越需要人們遵守規則。只個體自覺維護規則的有效性,社會交往和社會群體就會有秩序可言。

第三,規則和法治意識有利于法治建設全面提高。法治建設是一個內容廣泛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有一系列法律規范、一整套法律制度和各種法治機制作為其“硬件”,也需要有相應配套的規則法治意識作為其“軟件”。在法治建設過程中,通過人們規則和法治意識提升,可以使人快速融入現代文明社會,在規則和法治意識下形成一套包含正義因素的價值觀念、一套全社會共同遵守的規則體系,法律制度與發自內心的規則和法治意識二者的相互統一、相互促進,法治建設才能全面提高。當全社會都有較高的規則和法治意識之時,我們就看到了法治國家的曙光。

[我國缺乏規則意識的原因分析]

第一,傳統法律觀念是缺乏規則意識的文化原因。理想的“規則”應該是“情、理、法”三者的融合統一,如果現實中的法律實現不了三者的統一,民眾則首先按照“情”行事。“情”可能是特定的人際關系,也可能是自身需要或者生活便利——為抄近路隨意亂穿馬路、為圖省事亂扔垃圾、為滿足煙癮在禁煙區吸煙均是如此。

第二,制度執行不力是缺乏規則意識的現實原因。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沒有切實有效的執行,再完善的法律制度都形同虛設。當前,我國在法律適用方面選擇性執法、運動式執法等問題仍然較為突出。選擇性執法是執法者對不同的管轄對象,刻意區別對待,有違執法公正的適用法律,如交警只對某號段車輛進行查處,而對其他號段車輛的違法行為視而不見。這種不能“一斷于法”的執法方式,不但使受罰者不可能產生對法律的信仰反而會認為“運氣不佳”,而且使未被處罰的進一步滋生僥幸心理。違法行為和懲罰之間的必然性心理邏輯被瓦解。運動式執法是階段性整治的重要形式,但由于缺乏長效機制,往往導致一松一緊、一亂一治的循環。運動式執法雖能在短期內收立見之功,但就長遠而言,破壞的是規則的穩定性和必然性。

第三,敬畏觀念不足是缺乏規則意識的心理原因。在我國,民眾保持敬畏的源動力更多來自于理性或人文精神。要實現這兩點,離不開道德教育和人文啟蒙,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對人格平等的關注、對生命意義的終極思考等。在兩方面都需進一步加強。

參考對策

作為社會法治意識內涵的一個基本或核心層面,社會規則意識的培養應著重體現在以下方面:

權利意識。權利意識包括積極的權利主張與合法權益的保護兩個方面。權利行使的正當性意識,或正當程序意識。這種正當性的要求,就是公民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時要講程序,遵循一定的規則,不能濫用權利。

自覺守法意識。守法意識,即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嚴格依法辦事的意識。不管人們基于何種理由遵守法律,守法主體良好的守法意識是法律遵守的前提條件,也是法律被遵守的關鍵因素。

社會公德意識。遵守社會公德既是一項道德要求,也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一項基本義務。政府依法行政意識。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是保障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條件。依法行政,核心是規范政府行為,防止政府權力濫用。

文章素材

[精彩標題示例]

1.規則意識是文明必修課

2.規則意識是法治建設基石

[精彩開頭示例]

1.網上流傳一則笑話:中國式過馬路,不必看紅綠燈,只要湊齊一群人就能過去。笑話雖是調侃,卻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我國的社會現實。在城市擁堵的道路上,車輛急速前進,行人、電動車見縫插針穿梭于車流之中的“人車大戰”每刻都在上演。交通事故發生后,司機大多指責行人“不守規矩”,行人則痛斥司機“橫行霸道”。究其本質,折射出一些民眾行為方式只考慮個人便利,而罔顧法律規定,規則意識缺失。

[精彩結尾示例]

1.沒人希望生活在混亂無序的社會中。沒有規則,不成方圓的道理,國人都懂。但卻有很多人沒有認識到:有了規則不去遵守,其后果比沒有規則更可怕。只有規則意識深入國人心中的時候,讓我們臉紅的中國式無序才能淡出視野。

【論據】

事例論據

在野生動物園里,到處都是禁止游客下車、要求游客鎖好車窗的提示和警示標語,園方事前也跟游客簽了安全協議。盡管如此,由于國人規則意識缺失而釀成的野生動物傷人事件依然屢屢發生。2016年7月23日,在北京延慶八達嶺野生動物園內,一名自駕游女游客卻私自在猛獸區下車后遭老虎襲擊,同伴在施救過程中造成1死1傷。

名言警句

法學家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中強調,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

有規矩,不成方圓。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

——十八屆五中全會

更多信息請查看申論考試資料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相關閱讀申論考試資料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