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冷夏熱四季分明的我國大部分地區,人們普遍感到近些年冬季氣溫越來越高,冬天不像以前那樣寒風刺骨、冰冷難熬,隨之而來的還有洪水、暴雨、暴雪等極端天氣增加,已經嚴重危害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健康安全。長期以來,我國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發展方式,讓人類在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破壞的同時,也不斷受到來自大自然的警告。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是一部濃縮的生態環境興衰史,也是人類文明隨著生態環境的興衰而興衰的歷史。如何改寫人類命運?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低碳發展是一種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可減少有害氣體排放,對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景愿。
“低碳”對于普通人來說是一種生活態度,同時也成為人們推進潮流的新方式。低碳生活代表著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時也是一種低成本、低代價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是人們養成自然而然地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杜絕“長明燈”、“長流水”,使用節能燈具、常走步行梯少乘樓梯,從身邊小事做起,節約能源、資源。低碳生活讓更多的人們返璞歸真地去進行人與自然的活動,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高速的經濟增長和快速的能源消費,使整個國際社會認定,我國在未來20年內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但減緩二氧化碳排放不能通過減緩經濟增長來實現, 應將重點放在調整能源結構上。利用現代技術開發干凈、無污染的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同時,化廢為寶,在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開發利用沼氣,努力構建我國可持續的低碳能源系統,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構建一個可持續的能源系統。
低碳發展更涉及到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從三大產業間的關系來看,降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的比重,增加服務業的比重,這樣又能解決人的就業,又可以減少能耗。從產業內部結構調整來看,同樣也要逐步淘汰“三高”的生產方式,轉變的目光不僅要關注工業,更要關注人類賴以生存的農業。低碳農業將農業生產從依靠化石能源向依靠太陽能等方向轉變,在農村開展觀光旅游,提高農業附加值。發展低碳農業潛力巨大,大有可為。
推進低碳發展,不僅符合中國資源環境承載力有限的國情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要求,而且符合國際發展的潮流。我國以低碳生活、低碳能源、低碳產業為支撐的低碳發展方式,是一個功在千秋、與他國互利共贏的正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