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產品對于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公共產品涉及范圍極其廣泛,是指那些用來為整個社會共同消費的產品,包含教育、文化、醫療、自來水、供電、郵政、市政建設、城市公共交通等。然而,我國當前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供給數量和質量水平還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因而,使公共產品供給更加有效率,這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無疑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優化發展硬環境?;A設施環境和生態人居環境,構成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硬環境”。目前,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全世界發展最快的國家和地區之一,但是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發展相對滯后,難以滿足發展的需要,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推進,我國人均資源擁有量不高、環境容量有限的國情日益顯現,飲水不安全、霧霾頻現、土壤污染等問題嚴峻,人民群眾對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呼聲和要求也越來越高。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既體現了執政為民的理念,又打造了堅實的發展環境。
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保障與改善民生。當前我國已進入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十二五規劃指出要把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醫療、教育、交通、公共安全等涉及民生幸福的公共產品,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因此,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公共投入順序以民生問題為優先,尤其是經濟落后地區、偏遠山村等公共產品供給較為薄弱的地區。
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促進社會公平。追求社會的公平與公正一直是社會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和核心價值,也是社會主義的魅力所在,更是建設社會主義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杭州市圖書館館長楮樹青的一句——“我無權拒絕他們入內讀書,但您有權選擇離開。”引發社會熱議,這句樸素的話語體現出圖書館作為一種提供公交產品,他所提供的服務不能等級化,要公平的對待每一位讀者。山東乳山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投入巨額資金夯實農村學校硬件設施,實行城鄉教師交流,提高農校教育待遇,為農村留住老師。不論是文化體育,還是醫療衛生,均要突出公共產品的公平性和均衡性,促進公平。
增加公共產品有效供給,這既是群眾急需,更是政府應盡責任。但是政府介入公共產品的供給,并不等于政府提供所有的公共產品,更不等于政府完全取代公共產品的市場。要通過改革投融資體制,形成政府、企業、社會資本多元的投入格局,為中國長期穩定發展奠定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