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劉干部在拜訪群眾時,因飲茶而獲群眾贊譽,稱“茶風就是作風”。在這名群眾的眼中,干部喝茶的風格體現了他深入群眾、切實服務、清廉自守的良好作風,展現了共產黨人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這種行為值得肯定。在服務型政府建設的當下,領導干部都要具備這種“茶”作風。
為官,要“會”喝“群眾茶”。馮師傅對劉干部“‘會’喝我家的茶”的贊譽,讓我們看到群眾是多么期盼能與領導干部深入接觸。俗話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工作質量優劣,群眾生活水平高低,都只有問需群眾才能有所了解。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龍任職廣西羅城時,常常深入田間訪問疾苦,在他的努力下,飽經戰亂、民生凋敝的貧困地區居然得到迅猛發展。反觀當前,我國部分領導干部高高在上,不問疾苦,使得群眾問題得不到解決,服務型政府建設成為空談。對比可見,要做好群眾服務工作,就要會喝“群眾茶”,深入群眾了解需求,才能做好服務工作。
為官,要“能”喝“群眾茶”。領導干部會喝“群眾茶”只是基礎,能喝“群眾茶”才是關鍵,這里的“能”便是指領導干部要具備相應的工作能力,如同劉干部一樣,為群眾出謀劃策。畢竟“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察民疾苦只是工作基礎,幫助群眾解決問題,才兌現服務承諾。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了解到百姓因西湖雜草叢生,容量減少而淡水不足。面對問題,他動用勞力修堤建景,開墾湖泊,一方面鼓勵農民種植增收,另一方面要求農民按期除草。如此一來,西湖面積擴大、雜草清除,農民收入增加,獲得朝野一致好評。如今,我國社會發展問題叢生,領導干部不僅要問需于民,更要落實服務,有能力喝上這杯“群眾茶”。
為官,要“只”喝“群眾茶”。劉干部拜訪群眾,只喝茶不吃飯,群眾為他清廉自守的作風叫好。也許在一些人眼中,一頓飯花費無幾,但很多官員腐敗墮落都是從小事開始。清代嘉慶年間,工部書吏貪污案發,幾名部曹小吏三年時間竟然貪污公款五萬兩白銀。案發后,嘉慶皇帝震驚不已,而查究后卻發現,最初幾名小吏只是利用職務之便“貪圖小利”,只是無人問津才膽子變大。俗話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對點滴小事不加約束,難免導致問題愈演愈烈。對領導干部來說,只有將將一頓價值不高的飯菜視為一道不可逾越的紅線,只喝茶不吃飯,才能保持清廉為民的良好作風。
“君子之交淡如水,為政之道清似茶。”深入群眾,服務群眾,只飲清茶,是對當前領導干部的要求,也是廣大群眾的期望。各級領導干部都要樹立“茶作風”,“會”喝茶、“能”喝茶、“只”喝茶,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助力服務型政府最終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