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近日,六安市裕安區政府網站發布的一條公示信息引發熱議,該公示顯示,一名合肥人在六安市裕安區同一個小區購買了44套房子。按照當地的補貼政策,該房主共獲得約80萬元補貼。目前,上述公示信息已被刪除。記者昨日就此事聯系到六安市裕安區房地產管理局,一工作人員稱該房主票據手續齊全,并未違規。(12月21日 中國經濟網)
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北京青年報潘洪其:很多網友對“購44套房補貼80萬”提出質疑,認為這是用財政資金大肆鼓勵炒房,這種意見實在是打錯了靶子。去年以來,國內樓市出現兩極分化,一些一線和二線城市房價快速上漲,政府為此又出臺嚴厲的調控政策,以嚴格手段遏制投機炒房。而在一些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任務遠未完成,短期房價上漲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種情況下實行購房補貼政策,對推動去庫存或許有一定的作用,而斷不至于產生鼓勵炒房的副作用。那些質疑六安市政府“鼓勵炒房”的網友,興許是激憤之下產生了錯覺,把六安當成某個實行嚴格限購政策的熱點城市了。
如果是44個不同的居民購買了44套房,并獲得總計80萬元購房補貼,自然不會鬧出新聞來?,F在是一個人買44套房,政府擬補貼80萬元,網友為此就炸了鍋,認定此人買房絕非為了自住,必是炒房客無疑。其實,如果認真算一筆賬就知道,在一個房屋庫存巨大、房價很難上漲的四線城市,一個人如果是為了炒房,或者只是為了獲得政府的補貼,而一口氣購買44套住房,那幾乎是要賠死的,如果確有這樣的炒房客,那可真是傻到家了。
最新的消息是,六安市方面初步查實,購買44套房的房主柏某某是該小區的承建商,因開發商欠他的工程款和其他款項1000萬余元,就采用房屋買賣方式以房抵款??吹搅税?,柏某某根本不是什么炒房者,他買下這44套房也是無奈之舉,基本也不能指望幾年之后把房子賣了大賺一筆。
無論如何,柏某某購買44套住房,客觀上為當地去庫存做了貢獻,也符合申請購房補貼的條件,理當按政策規定獲得購房補貼。政府如果迫于虛妄的輿論壓力,將柏某某視為“不符合補貼政策的購房戶”而取消其補貼資格,則不但侵害了柏某某的合法權益,而且將損害政府自身的權威和公信,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齊魯晚報李國治:中小城市樓市低迷,造成樓盤積壓,成為當地“去庫存”工作的重點,采取補貼政策,刺激購房消費成為地方政府的不二選擇。安徽六安市裕安區的做法,大抵也是如此,倘若這項政策惠及了那些有居住需求的市民,既讓利于民,又幫助地產開發商解困,自然是“雙贏”之舉。然而,一個合肥人在當地購買了44 套房子,獲得了80 萬元的補貼,顯然,失去了起碼的公平。
這樣的公平,并不在于一個人領了多少補貼,而在于補貼本身淪為了游資炒房的幫兇,甚至是變相幫開發商解套。對此,當地有關部門解釋,這是由于工作不細致,政策制定出現漏洞。然而,這真的僅僅是工作不細致嗎?按理說,財政對購房給予補貼,使用的公共財政資金并不是小事,制定政策也不是兒戲,都應當有嚴格的程序。
誰能夠享受到購房補貼,本地居民與外地購房者有沒有區別,購房者有沒有數量限制,要不要有效抑制炒房者進入,這些理應是基本常識,都是決策者所應該考慮的,也是統籌公共利益、居民利益與開發商利益需要研判與調和的。事實上,出于不同的目的,可以對政策的度進行調節,如果單純從加快樓市“去庫存”的角度出發,加快樓市流通的速度,催熟下一輪城市開發熱潮,不對購房者進行任何約束,無疑是最佳選擇。只是這樣,大量房產囤積到游資手里,并不是促進居者有其屋的良選,反而會繼續拉高樓價,吹大樓市泡沫。
無論如何,“80 萬購房補貼”的現象,其實都暴露出當地政府決策的軟肋,不科學、不合理,而且決策過程不透明、決策權力缺少制約,如此補貼與常見的拍腦袋決策無異,失卻了政策制定應有的公共性,從而異化成為權力行使者出于特定目的的工具和手段。特別是樓市低迷,積壓嚴重,開發受阻,政府土地收益進賬放緩的背景下,決策或許受到功利政績和政府利益的雙重綁架。無疑,這更凸顯了決策規范與決策權力制約的重要性,否則,各種人為漏洞的極端政策被出臺,便在所難免。
@光明網周俊生:這44套住房的庫存,對于開發商來說是去掉了,但是當它們到了柏先生手里以后,難道它們就不再是庫存了嗎?當然,如果柏先生下游的材料供應商和建筑工人愿意接受房子用以抵扣他們的應收款項,一切似乎可以圓滿解決,如果他與他們達不成類似交易,他也可以將這些住房轉手出售或出租。但是,柏先生可以這樣做,為什么開發商就不能這樣做呢?當柏先生準備出售這44套住房時,他能夠遵循的只能是市場規律,如果房價漲了,他可以賺一點,但如果房價跌了,他就只能虧損。那么,柏先生能這樣做,為什么開發商不能這樣做呢?對于目前一些三四線城市出現的庫存房,現在大家普遍認為是供應過剩,但是其實不應該忽視的是,即使是這類商品房嚴重積壓的三四線城市,仍存在許多住房困難戶,以至政府還需要為他們提供居住上的兜底保障。因此,庫存房嚴重的地區,嚴格地說并不是供應超過了需求,而是開發商單方面定下的房價超過了當地的市場購買力,但是開發商卻沒有什么降價動力,因為由政府推進的去庫存,在這個時候給他們保駕護航。
房地產市場的畸形發展,對社會經濟的平穩健康運行產生了威脅,因此由政府推進去庫存確實有必要,但是用什么手段來促進去庫存卻值得推敲。政府向購房者提供財政補貼以激勵購房,這有其合理性。但是,當一個自然人購買了44套房可以獲得80萬補貼這件事出現的時候,就燭照出了目前去庫存所存在的邏輯悖謬之處。去庫存,關鍵是要走市場化的道路,只要開發商將房價降到購房者能夠接受的程度,庫存房自然能夠消化掉。但是,目前的去庫存卻以政府保障的形式,成為開發商維護自身利益的一個借口。去庫存,客觀上幫助了開發商,使它們能夠按照既定的價格賣出房子,不會出現虧損,甚至可以用因為價格偏高而不被市場接受的住房來抵充債務。其定價自然保障了開發商的利益,至于購房者的利益如何保障,就沒人去操心了。
不按市場化路徑來推動去庫存,使去庫存的邏輯出現了問題,這是六安出現的這個事件背后的真問題。市場的問題,只能用市場化的方法來解決。如果遵從市場化的邏輯,去庫存并不難,這就是用市場來倒逼開發商降價,降到市場接受了為止。
@姑蘇晚報:關于此事,有兩點讓人不由得產生疑問:一是買44套是否屬于炒房?二是當地的補貼政策是否存在漏洞?關于商品房的定位,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傳遞了一個信號:“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而恰恰就是這這個時間點上,卻曝出六安男子一次購買44套房的新聞,讓人在“震驚”之余浮想聯翩。男子為何要買這么多房?因為如果不是用來投資,一個家庭無論如何是不需要這么多房子的。更讓讀者覺得匪夷所思的是,按照當地此前出臺的政策,每套房子補貼面積近2萬元,這就意味著該購房者共獲得補貼約80萬元。如果買房不是用來自住,卻可以根據政策獲得高額補貼,這樣的政策在制定之初,顯然是不夠嚴謹的。不管男子買房的原因如何,作為當地的房管部門,都應該認真反思,不能因為當初政策制定得不嚴謹,便以“符合政策”的名義,將國家的錢拿來補貼非自住的購房者。
@長江網孫偉:一次性購入44套房,看似一下子為房地產開發商解決了難題,也解決了當下一些地方政府的“去庫存”問題,但是我們需要明白,一個人一下子買這多房子,肯定不是為了自身需求,政府給予“補貼”,豈非變成了對個人“囤房”的一種變相鼓勵。針對住房的“炒”就是人們常說的“炒房”,它的實質是住房投機,基本特征是:買的目的既不是為了自己住,也不是為了租給別人住,而是閑置在那里等待房價漲起來后轉手出售。也就是說,買的目的就是為了賣,為了獲得買賣差價或增值收益。安徽六安市同一小區被一個人一口氣購置44套房的動機,顯然符合炒房的定義。這同中央的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房子不是用來炒的”南轅北轍。
六安市裕安區房地產管理局一工作人員稱該房主票據手續齊全,并未違規。針對此事相關部門已專門開會研究處理?;蛟S按照當時地方出臺的文件表示,只要“房主票據手續齊全”即可,當時有沒有想過一個人一口氣買這多房?文件的出臺表明“為了惠及民眾”云云,剛需房的還沒落實完,卻被炒房者鉆了空子,這說明文件制定之初有多么不嚴肅。目前,這條公示信息的網頁已經無法打開,但首批和第二批購房補貼公示信息還能查看,可見,當地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網絡輿論的帶來的影響。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這樣赤裸裸地大肆購房并享受補貼,已經侵犯了當地民眾的利益,拿著納稅人的錢,卻沒有將更好的服務用在納稅人身上,制定政策,出現的失誤,當地政府有責任和義務去承擔后果。
當下一些地方,對于社會發展出現的問題,不能放眼長遠,總抱著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想法,遇到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沒有預見性和構設,一點大局觀不講,一點責任擔當意識沒有,走一步算一步,暴露了政府部門在服務群眾中的弱點和工作失職。中央經濟會議提出了用房新理念后,仍不對照以前的舊規定進行整改修訂,直到出現問題手忙腳亂,讓人感到當地對社會民生的忽視。住房問題從來不是一個小事,很多時候,民眾用盡積攢了大半輩子的錢來購買一套住房,然而這些惠民福利卻偏偏被一些投機者所套取,怎能不令人痛恨?地方部門需要反思,拋卻上級政策的執行不暢問題,到底考慮過民生多少?
解析:為了實現房地產“去庫存”,最近兩年,不少地方陸續出臺了購房補貼政策。這一政策,目的是幫助房地產企業解困,推動了地方的GDP繁榮,同時又讓群眾得實惠。然而,這一看似英明的政策卻存在了漏洞,那就是單套房設置了上限,而個人購房的數量卻沒設置上限,結果就造成了此次的80萬元補貼。
問題的癥結,應該歸結到政府補貼政策的滑稽。有人說,真正買房的人沒拿到補貼,反而盡給了炒房的。其實不然,所有合法的交易都有助于增加社會財富,既然是要去庫存,就不要再矯情地去猜測人家的購房企圖??梢哉f,只要符合規則,就應該按契約辦事,沒有什么誰該得誰不該得,倘若權力可以這樣任性,那就沒有任何信譽可言了。
說實話,造成這樣的結果,是相關政策的實施細則不夠健全導致的,當然,再完美的政策也會有對策,盡量減少政府的有形之手對市場的影響,讓市場來配置資源,否則,就會給公眾留下“朝三暮四,言而無信”的口實,自損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