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太平洋東岸,美國第二大港口長灘港一處自動化碼頭。裝卸作業區空無一人,一排排橋吊迎接著遠洋貨輪???,不同系統和設備配合密切,無縫對接,秩序井然……很少有人知道,這一整套的技術來自上海振華重工這家中國企業。
窺一斑而知全豹。全球產業變局之下,中國自動化技術應用于美國港口,顯示出中國創新貢獻的效率與優勢。
以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等為先導,當前全球技術革新創新蓄勢待發,眾多產業醞釀變局,有望為世界經濟貢獻新的增長點。在此大背景下,中國的創新浪潮以新增長助力世界經濟,以新模式啟迪全球產業,以新開放重組全球產業格局,表現出顯著后發優勢。
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新經濟助力新增長
近年來,借助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共享經濟、電子商務等新型經濟形態在中國蓬勃興起,創造新增長點的同時,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官方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季度,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0。8%,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出4。8個百分點;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長25。1%,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4。7個百分點;服務業繼續“領跑”經濟增長。
中國創新大潮不是封閉的,而是與全球融會貫通。彭博社網站近期刊登社論指出,中國企業正積極收購海外技術企業,在自動化方面的投資大幅增長。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銷售額每年增長約20%。
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指出,中國正醞釀一股改變中國經濟面貌、增益全球創新和增長的新生力量,這將為全球科創風投、技術商業化等提供有力支撐,為世界經濟注入更可持續的增長動能。
新模式造就新升級
如果說,中國創新帶來的量增擴容效應有利于世界經濟復蘇,那么中國創新所支撐的各種新模式和新規范已開始為某些行業革新升級提供示范和鏡鑒。
在北京CBD核心區Z15地塊,中國尊——一座設計為地下8層、地上108層、高528米的摩天大廈——正不斷向天穹挺進,建成后將成為北京第一高樓。
“中國尊”的高度所體現的不僅包括承建方中建鋼構有限公司的高端技術、高精度設備,也涵蓋其高施工標準和操作規范。“我們在焊縫探傷、錨栓精度控制、智能控制頂升鋼平臺等關鍵技術和實操領域已追平或超越歐美標準,這成就了中建鋼構業內領先的江湖地位,”中建鋼構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宏介紹,“瞄準高端、奮力創新永遠是企業贏得市場的法寶,創新讓中國基建品牌在非洲、中東、拉美、歐洲市場大放異彩。”
全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瀚納仕中國區執行總監蘭熙蒙指出,伴隨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最好的技術和產品首先應用于中國市場,中國日益成為新興的創新中心,開始為行業立標準、樹規范。這種轉換將對全球產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新開放優化新格局
技術創新大潮絕非技術精英和大項目的專享。在中國決策層簡政放權、擴大開放政策引領下,創新正在個人消費領域迅速生長蔓延,具象化為一餐美食、一趟便捷出行、一次美好的閱讀體驗……各種新經濟形態不斷填補舊短板,滿足新需求,擴展全新商業邊界。
在手機地圖上尋找最近的自行車,掃描二維碼開鎖,用完后用手機結算;只需輸入配送地址、用餐時間便可等待快遞人員送餐上門……中國人習以為常的一些身邊事,成為《日本經濟新聞》駐華記者筆下的“稀罕物”。
互聯網金融“獨角獸”點融網創始人郭宇航告訴記者,新經濟繁榮得益于中國政府主導的寬帶中國戰略和提速降費政策的落地,讓中國快速積聚起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網民。傳統服務的缺失和短板,客觀上為新技術和新經濟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
中國管理制度創新帶來的寬松小氣候和改革開放大氣候開始產生“筑巢引鳳”的效果。路透社日前報道說,得益于中國政府采取的負面清單管理等新規,外商近年來在華并購交易興起,其中零售和消費品行業成為投資熱域。今年以來外商在華并購交易總額已達71億美元,幾乎是去年同期的兩倍,全年投資額很可能超越去年的水平。
貝克·麥堅時國際律師事務所并購業務合伙人特雷西·伍特認為,今后在中國,企業成立以及股權轉移等過程將會簡化。從近期修訂過的負面清單來看,一些外商投資領域得到進一步放寬。
正如外界觀察到的那樣,借力改革開放新勢能,在全球價值鏈條和科創領域長期充當追隨者的中國,而今逐步擔綱引領者和創新者角色,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有效提升內外資源配置效率,優化重組全球產業格局。
此刻,中國經濟借助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制度創新,正創造無窮商機,為全球科技創新和產經升級注入持續動力。中國創新終將助力世界經濟復蘇,造福億萬市場主體。(參與記者:賈遠琨、葉健)(新華社記者 傅云威 鄒多為 孫晶)
相關內容:
全球挑戰下的中國機遇
年初,東非國家吉布提。一列中國生產的電氣化旅客列車沿亞吉鐵路呼嘯前行,駛向埃塞俄比亞。這條中國修建的客貨共線鐵路,在運營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亞吉鐵路連接埃塞俄比亞首都亞斯亞貝巴和吉布提首都吉布提,全長752。7公里,是非洲第一條跨國電氣化鐵路。通過這條鐵路,中國把先進的技術和運營模式帶到了東非,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既為合作伙伴提供硬件配套設施,又給對方帶來融資機會和運營管理模式,這種著眼長遠的解決方案,折射出中國經濟之于世界的發展機遇。
當前,全球增長缺乏動力、結構性改革停滯等挑戰猶存,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增多。在此背景下,銳意改革的中國經濟不斷釋放互利共贏的新機遇,促進世界經濟再平衡,為全球經濟治理注入正能量。
中國增量加速世界經濟復蘇
作為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量的主要貢獻者。過去一年,中國完成年初設定的各項經濟目標,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真金白銀”。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突破70萬億元人民幣,增長6。7%,經濟增速重回世界第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估算,去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9%。
IMF指出,中國將是推動今年全球經濟加速復蘇的關鍵因素。該組織在維持今年全球3。4%經濟增速預估的同時,將中國經濟增速預期上調0。3個百分點至6。5%。
獨木不成林,百花方為春。中國經濟成績單并非“單科”獨秀,而是追求全面可持續發展;中國經濟并不追求“風景獨好”,而是努力實現合作共贏,向外界傳遞增長信心。
世界銀行前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自2008年以來,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均超過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中國巨額對外投資、大量出境游人口等對世界其他國家而言都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機遇。
中國改革加速世界經濟再平衡
在經濟保持增長的同時,中國經濟內部結構性變化也開始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圖景。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全球經濟不平衡、不可持續的痼疾顯現,轉入深度調整期。西方主導的國際經濟治理體系難以為繼,推動中國經濟多年來高速增長的外部條件發生巨變。
面對變局,中國果斷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動態把握“三駕馬車”的重心變化,推動經濟向創新驅動、內生增長方向轉軌,有效緩解外部挑戰帶來的沖擊。
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第三產業投資占總投資的58%,已成為影響投資增速的主要力量。澳大利亞國民銀行首席經濟師歐思濂認為,中國第三產業發展勢頭格外迅猛,不僅有效對沖了傳統產業動力不足,并且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美國格羅斯大學商學院教授趙耀評價說,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目前效果已初步顯現,其外溢效應十分可觀。
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不含金融領域)1701億美元,增長44%,是2012年的兩倍。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預計,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商品,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美元,出境旅游有望達到7億人次。
從更宏觀視野觀之,中國經濟正踐行“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市場”、“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跨越,告別粗放擴張、謀求內生增長的同時,向外界輸出寶貴的需求和資本,緩解了總需求不足,加速世界經濟再平衡。
中國方案優化全球經濟治理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促進世界經濟再平衡和各國互利共贏,單靠一國之力難以實現,從根本上還有賴于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與時俱進。在這個領域,中國與各國積極分享共贏智慧和發展方案,正成為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的積極力量。
合理可靠的金融秩序、高度融通的自貿體系、暢通安全的交通系統、公平高效的合作開發機制……這些正是世界經濟復蘇所急缺的全球公共產品。遺憾的是,原有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存在顯著短板,無力襄助世界經濟拾階而上。
近年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力推互聯互通,積極籌建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支持新興國家提高在國際金融機構中的份額和表決權,編織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國方案”以其巨大包容性、普惠性而得到眾多國家積極響應。正如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行長蘇馬·查克拉巴蒂所言,亞投行等“中國方案”將為國際體系提供更多健康的國際“推動力”。
全球挑戰倒逼變革,世界變局呼喚大國擔當。在升級版改革開放政策引領下,中國正逐步成長為世界經濟增量主要貢獻者、世界經濟結構性優化者、全球經濟治理變革引領者。
放眼未來,改革開放所釋放的中國紅利,必將促進各國互利共贏,推動實現更高水平、更寬領域的全球共贏格局。(參與記者:賈遠琨、葉健、王守寶)(新華社記者 鄒多為 傅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