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竹炭花生、竹炭蛋糕……給食品披個“黑外套”,秒變高大上。而且商家宣傳這種“黑食品”可以清理腸道凈化血液,引來不少消費者追捧。不過,食品專家卻表示,竹炭跟木炭在結構上幾乎沒有太大差別,吃到人身體中,反而會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相關營養專家表示,雖然竹炭本身有吸附作用,可以放置在居室或冰箱作為吸濕劑、除臭劑等使用,但竹炭的吸附性能與吸附人體內毒素的原理并不相同,所謂“吸附體內毒素”的功能并不可信,“宣傳并不存在的產品功能屬于虛假宣傳”。
其實,早在2008年,原衛生部發給國家質檢總局的《關于竹炭能否作為食品原料或添加劑問題的復函》中即強調,竹炭并非合法添加劑。醫學專家指出,沒有證據證明竹炭食品對人體有益,食用竹炭食品還可能會引起腸胃不適或便秘。一旦所使用的竹炭粉中摻入一些雜質或有害物質,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消費者應盡量少吃。
【熱點分析】
在消費社會,商品的符號屬性進一步凸顯。食品不僅要能夠滿足人們的口腹之欲,還要能夠滿足人們對衛生、健康、養生等多方面需求。深諳老百姓消費心理的商家,將“符號經濟學”的效應在“竹炭食品”上發揮得淋漓盡致。那些在食品安全上并不可靠的商品搖身一變,貼上了“竹炭食品”的耀眼標簽,成為暢銷商品。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在竹炭食品上得到鮮活的體現。商家和消費者的互動,真實宣傳是基本前提;如果刻意隱瞞、欺騙甚至夸大其詞、無中生有,難免會對消費者產生嚴重的誤導。當“竹炭食品”淪為商家自說自話、自彈自唱,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就得不到任何保證。
電商也好,微商也罷,主要依托于互聯網的“竹炭食品”顯然不能成為市場監管的空白地帶。提升違規成本,提高社會規范的震懾力和約束力,只有讓商家回歸真誠的態度,才能實現商家和消費者的互利共贏。說到底,“互聯網”任商家竭澤而漁的開發和利用;只有戴上“緊箍咒”,對于“竹炭食品”的虛假宣傳才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