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深度解析:草莓長出牌子來
老家在鄭州,小時候就知道中牟縣的西瓜、大蒜很有名??勺罱鼛状温愤^中牟,草莓竟然成了一道風景:車來車往采摘草莓的人絡繹不絕。一走訪才知道不光采摘火爆,春節期間菜市場、社區超市里不少鮮草莓竟都是從中牟進貨的。
小草莓是怎么從無到有、從小變大的?今年過年,記者到中牟一探究竟。
百棵草莓苗,闖出致富門路
中牟縣地處鄭汴之間,東西距鄭州、開封各30公里。由于區位優勢,都市型現代農業異軍突起,發展迅猛,是鄭州都市區的“菜籃子”。
走在鄭開大道,路邊不時會有小車上放著幾箱紅彤彤的草莓,農戶一邊嘴里說著“甜草莓”,一邊拿著箱子搖晃招攬來客。馬路兩邊農田里分布著不少白色大棚,透過縫隙還能看見綠色,都掛著“草莓采摘”等字樣。
“說起中牟草莓,不得不提春峰牌。”怎么,這草莓還有牌子?一個超市老板的介紹引起了我的興趣。查找資料發現,春峰牌草莓2012年通過綠色食品基地和綠色食品認證,也是河南省首家拿到草莓綠色食品證書的品牌。
春峰草莓起源的中牟縣姚家鎮西春崗村以前名不見經傳,現在因種植優質反季節草莓聞名。如今村子里家家建大棚,戶戶種草莓,已經成為中牟縣最大的草莓種植基地。
“你絕對想不到100來棵草莓苗會長出一個產業來。”中牟縣春峰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峰說,1999年他從浙江省農科院以3.5元/棵的價格引進草莓苗100棵,經過繁育,育成4000棵苗,種了4分地,畝均純效益達6000元,是種植小麥的10倍還多,十分可觀。
致富不能忘了鄉親。草莓易種好管,李峰積極向村民推廣,群眾無處買苗,他主動拿出自己的生產用苗無償提供給村民;群眾不懂技術,他手把手傳授。經過幾年的努力,村子里的草莓越來越多,村民的收入也跟草莓綁在了一起。
創品牌,農戶抱團闖市場
草莓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鄉親們的收入大幅提高??衫罘逡舶l現了一個問題:沒有統一標準,種植戶一多,銷路成了問題。“當時種植戶挎籃到縣城及附近城市沿街叫賣,有時候當天賣不完的草莓,不得不倒進河溝。”
“我當理事長不為當官,為的是把咱村的草莓產業做大做強。”2005年,李峰牽頭發起成立了草莓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春峰”牌商標,開始走規?;a、標準化種植、聯合經營之路:合作社提供技術指導,并統一種植品種、生產標準,統一商標進行銷售。
合作社成立之初,問題可是不少。“不少農民只會種地,不懂技術,更不懂品牌。”為提升村民技術素質,李峰先后聘請中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河南農大、河南農校相關專家對農民開展技術培訓160場次,受訓人數達1.5萬余人次。2015年度社員草莓畝均產量達4500斤,較合作社成立之初畝均增產580余斤。
如今,挎籃叫賣的少多了,經過標準化種植,大部分農民都開始訂單生產,不出村就能把草莓給賣了,并且還能賣個好價錢。除了把采摘好的草莓賣出去,合作社還積極與周圍城市旅行社、驢友團等開展形式多樣的采摘活動。
“以前農民單槍匹馬找市場,有了合作社,農戶抱團闖市場。”李峰說,要能用統一品牌、統一包裝,草莓就不愁賣。他請人設計了包裝,并開設銷售網站,開拓網絡市場?,F在,鄭州市各大超市預訂草莓,需提前幾個月。同時,春峰牌草莓已遠銷北京、天津、香港等地。
標準化,小草莓也有大轉型
基礎打得好,還得再加油。在確保草莓穩定產出的前提下,合作社還根據生產需要,開發了四層棚膜覆蓋、蜜蜂傳粉等新技術,使每畝地平均收益提高到3萬元。2010年到2014年,合作社新建了由政府補助的1787座鋼構大棚,14座日光溫室,提高了設施農業抗風險能力。“這大棚一改進,再也不用大雪出去掃雪,大風出去固定啦!”春崗村草莓種植戶宋紅梅說。
目前,合作社草莓種植面積就達2200余畝,種植品種由當初1個到目前引進15個新品種,戶均種植草莓4畝,畝均純收入是合作社成立之初的2.5倍。同時帶動姚家及韓寺、刁家、大孟等鄉鎮75個行政村新發展草莓1.5萬余畝,使得草莓成為中牟農民增收的一項新產業,并成為全國十大草莓生產基地之一。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三品一標”認證,推進農產品商標注冊便利化,強化品牌保護。春峰牌草莓就是個例子。
作為河南省人大代表,李峰在今年河南省兩會上提出了“政府應該加強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的建議,提出培訓要實事求是地根據農民的不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精準培訓。“不能讓種大蒜的去聽草莓課,讓種草莓的去聽小麥課”。
據中牟縣有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中牟將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品牌創建保護體系,最大限度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