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確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形成“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我國闊步邁向“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十三五”規劃首次提出“綠色”的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義,這充分說明了我國新的五年規劃有了新的內涵,提高到了新的層面,迎來的將是新的愿景。
【熱點評析】
我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是以廉價的生產要素,即土地、資源、勞動力等為籌碼吸引外資,甚至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盡管這種“以市場換資本”的方式讓外企紛至沓來,驅動了我國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但也讓國人遭受耕地銳減、空氣污染、資源枯竭之痛。長此以往,我們國家的生產力在全球化市場中會逐漸失去核心競爭力。
我國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有著歷史的、自然的原因和過程,與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密切相關,是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也與我們思想認識和工作不夠到位、體制不夠健全有關。有的地方在發展中片面追求速度,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增長;相關法律、政策和考核體系還不能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為此,我們必須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堅決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使生態環境逐步改善、不斷優化。
首先,綠色發展要實現生產生活方式和制度建設的轉變。推進綠色發展,要在生產方式上實現綠色化。實現生產方式綠色化,要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環節上下功夫。
其次,推進綠色發展,要在生活方式上實現綠色化。生活方式綠色化,要求公眾積極履行環保責任,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從小事做起,盡我所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要求公眾力行文明健康、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最后,要破除制約“綠色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系統的完整的現代化制度體系。要改革不適應“綠色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和責任追究、生態補償制度、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