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網絡強國申論范文:梨視頻引發網絡治理思考
上線僅3個月,備受關注的“那只梨子”出事了。近日,北京市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消息稱,市網信辦、市公安局、市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總隊赴梨視頻開展聯合執法檢查,并責令其全面整改。
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網友感慨短視頻的“審查紅利期”已過,行業前景不明。如此判斷可能為時過早,真正值得思考的是:為什么整改?整改背后又隱藏著哪些更為一般和本質的問題?
上線之初,梨視頻就明確提出了獨特的自身定位和發展愿景:做最好看的資訊短視頻。在這之前,比如美拍、秒拍、騰訊微視等短視頻平臺,多將娛樂、生活、搞笑、體育乃至奇聞異事作為主要內容。而梨視頻則將信息獲取、資訊傳遞作為核心業務,可謂開行業先河,也填補了領域空白。
然而,成也“資訊”,敗也“資訊”。根據北京市網信辦發布的通報,梨視頻的運營公司在沒有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資質、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資質的情況下,通過開設原創欄目、自行采編視頻、收集用戶上傳內容等方式大量發布所謂“獨家”時政類視聽新聞信息。也就是說,為了提供各類資訊,梨視頻對網友上傳的視頻素材進行裁剪和編輯,且觸碰大量敏感的時政消息,儼然成為了一家“新聞單位”,打造出與其他短視頻平臺完全不同的產品形態,也難怪會受到更嚴格的法律審批和認證要求。
到底是短視頻平臺,還是視頻新聞網站?梨視頻在資質“雙無”的形態下游走于兩者之間,反倒將自身置于法律法規的灰色地帶。而像這樣遇到合法性危機的問題,在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時代絕非孤例,甚至已成常態。
以視聽網站的監管為例,早期的視聽網站只是視頻的存儲空間,因此相關法規以登記備案網絡服務器的方式進行監管;后來發展出即時播放的產品形態,視聽網站越來越像一個網絡化媒體,因此也隨之適用更加嚴格的認證制度;再后來,視聽網站向社交媒體轉型,普通大眾成為視頻產品的生產者,人人都有了麥克風,相關法規又將監管責任更多地交給視頻平臺??梢哉f,應對“變化”,正是互聯網治理中唯一不變的主題。
在這個意義上,梨視頻遇到的問題具有普遍性,無論是互聯網企業,還是監管部門,都能從其中吸取有益經驗。對企業而言,合法超前一步能出彩,違規半步就可能“掛彩”,只有把握好“度”,不打法律擦邊球,專注客戶體驗、挖掘用戶需求,才能提供真正契合于時代的優質產品。對監管部門而言,既要為創新助推一把,更要給冒進踩住剎車。面對快速變化的監管對象,只有深入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精細化監管手段,在嚴控社會風險的同時給新生事物預留成長空間,才能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前提下創造更多的發展動力。
梨視頻整改,留給我們的不應只是無限的感慨和一地的雞毛,還有更多復雜的網絡和法律技術問題亟待探索、思考。創造一個安全、有序,而又充滿活力的網絡空間,不僅是你我心愿,更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