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熱點相關背景
擁有95年歷史的上海石庫門里弄公益坊還是拆了。6月9日上午,有工人開始對上海虹口區四川北路989弄公益坊部分房屋進行拆除作業。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指出,公益坊有保留的價值。
公益坊等能成為上海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的建筑,已經是歷史保護單位的候選人,在進行相關測評等工作后,有的建筑可以上升到區級、市級的歷史保護單位,得到應該有的保護,“但是拆遷單位都等不及了。”虹口區文物保護單位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公益坊的扆虹園、穎川寄廬等建筑將會被保留。
面試熱點獨家解析
【相關評論】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阮儀三:公益坊有保留的價值,但虹口區擁有的石庫門建筑比較多,新的建設用地較少,這就是矛盾。需要各部門協商,目前可以先暫停拆除工作。能成為“三普點”的建筑就是有歷史價值的,已經是歷史保護單位的候選人,在進行相關的測評等工作后,有的建筑可以上升到區級、市級的歷史保護單位,得到應該有的保護,“但是拆遷單位都等不及了。”
@新華網:古建筑是城市的靈魂,它不僅承載著一代代在這里生活者的記憶,更是構建城市獨特人文風格的“基因”。而失去文化歷史記憶的城市,就會是失血的城市,生活于其中的市民,終將失魂落魄,蒼白、浮躁且缺乏自信與發展的底氣。保護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城市傳統風貌和個性;毀掉古建筑,就算建設再多新奇特的建筑,城市也會逐漸失去個性。上海,如果徹底失去石庫門,只插燭似地林立著摩天大樓,那就真像極了紐約,像極了香港,那我們把“上海”丟到哪里去了呢?我們讓郁達夫、張愛玲的文字,到哪里散發氤氳氣息呢?上海小囡又到哪里尋找童年的秘密和打彈子、跳格子的笑聲呢?
【出題點】
擁有95年歷史的上海石庫門里弄公益坊被拆,再次將是否需要拆除古建筑的問題引入大家視野,引起熱議,請談談你的看法。
【微評】
隨著我國城市的發展,頻繁出現的拆除古建筑的事件屢次進入人們的視野,引起熱議。
一方面,城市的發展需要地域的支撐,比如人口增加直接帶來對居住地的需求;拆除古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帶來相應的經濟利益。
另一方面,毋庸置疑,古建筑代表的是文化,承載了文化精神,喚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城市的名片等,傳承了文化,人們可以從文化中汲取力量。
因此,古建筑是否拆除折射了經濟利益與文化如何統籌的問題,我們應該客觀應對。
為此,第一,制定政策前要進行詳細全面科學的調研,本著統籌經濟與文化之間的合理關系為出發點,科學制定政策,政策規定具有可操作性,防止模糊。
第二,加大對政策執行的監管力度,比如媒體,民眾,反映利益訴求的渠道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