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報訊 用人單位的員工手冊規定,“在上班時間睡覺”系嚴重違紀,可解除勞動合同。一名工作18年的老員工,因連上夜班后在上班時間“打盹五分鐘”而被解除勞動合同。員工提起仲裁和訴訟,法院二審最終認定用人單位解除行為屬于違法,賠償員工13.77萬元。(2月20日《楚天金報》)
上班時間睡覺的確不該,可因此就被開除,除了懲罰過重,怎么還有一種掉入陷阱的感覺呢?公司也的確有這種嫌疑:按照員工的說法,因效益不好,公司采用多種方式與借口解除與員工的勞動合同。
若真如此,豈不是為不良單位開除員工提供了一把利器?先是“小題大做”,將一切不應該的行為都作為觸發解除合同的條件,只要有人違反,立刻可以“合理合法”地將員工開掉,還不用支付賠償。因為,按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事實上,這只是有些用人單位的一廂情愿,法律對保護勞動者權益還有諸多規定。首先,哪些行為屬于違反規章制度,需要勞資雙方共同制定和確認?!秳趧雍贤ā返谒臈l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時,應當經過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討論通過,平等協商決定。然而在現實中,職工較為弱勢,因此屢屢有“霸王條款”出現,協商成了走過場。其次,員工是否“嚴重違反”規章制度,應當綜合判定,而不能僅依據員工手冊的規定。一方面,要考慮是否故意、多次、勸阻無效等情況,更要考量其現實危害性,即是否可能或已經對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失。例如,上班抽煙在一般單位不屬于嚴重違規,但對加油站員工而言,抽煙的危害可能就大為不同。
雙方約定是否有效,是否合情合理,這些員工也許無法控制的因素,法院在審判時都會予以考慮。因此,當發現用人單位“欲加之罪”時,勞動者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