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為解決基層農民“買書難、看書難”,8年前贛州市啟動“農家書屋”文化惠民工程。但現實是,隨著農村人口結構、群眾生活習慣的變化,農家書屋面臨資源閑置、門庭冷落的窘境。同時,由于贛南農村受網絡設施落后、人才資源缺乏等條件制約,電商進入農村“最后一公里”瓶頸仍未打破。
【評析】
能不能讓農家書屋和電商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從文化平臺到經濟平臺、從文化惠民到文化富民的轉化呢,為此,贛州探索通過“農家書屋+電商”的形式,盤活現有農家書屋、基層文化信息服務點等資源存量,將其建設成為具有電子商務、信息服務等功能的新型農村文化平臺,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與電商產業融合發展。
硬件怎么加?要有統一標準。贛州按照一個服務場地、一套網絡系統、一塊電子屏、一個閱讀角、一批貨柜、一名站點管理員的標準建設,同時鼓勵因地制宜,融入當地茶文化、鄉賢文化、旅游文化等,增強文化底蘊。
軟件怎么兼容?立足解決農民最直接、最迫切的需求,贛州打通農村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最后一公里”,化解農村“消費難和銷售難”問題,將全市客運、貨運、郵政等資源整合,形成物流合力,降低物流成本。
服務怎么轉型?打造升級版的服務站,贛州摸索出“三個+”標準:“+便民服務”,辦理生活繳費、代收發快遞包裹、票務預訂等一站式服務,讓農民覺得方便、實用;“+電子商務”,搭建全市農村電商平臺,讓農民能夠切實增收;“+文明創建”,發揮服務站信息收集、資訊傳播功能,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布“身邊好人榜”,打造鄉村典型,傳遞正能量。
機制怎么保障?贛州計劃將“農家書屋+電商”工作納入市縣綜合考核評價體系、文明單位和文明村鎮測評體系,在政策、資金、人才上給予重點支持,項目化推進工作開展,并定期對各地建設情況進行督查通報。
此舉響應了國家提出的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理念,農家書屋的發展須在目前互聯網+的大的社會背景下,利用互聯網平臺與技術,充分發揮其導向作用,在農村書屋的硬件設備、軟件設施、服務理念、體制機制等多方面來保障,從而為農家書屋的發展插上飛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