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資料】
中秋剛過,國慶又至。在這個節日氣氛分外濃郁的時候,我們卻要來說一說另一種泛濫在你我身邊的“節”。
前不久,一個緊臨長江、距鄱陽湖上百里、人口13.8萬的小城,卻耗資600余萬元大張旗鼓地辦起了“首屆鄱陽湖龍蝦節”。想“造勢”卻“肇事”,200多人因急性腸胃炎入院治療。
“首屆鄱陽湖龍蝦節”并非個例。它給眼下數量驚人、名目繁多的“人造節”,又敲了一記警鐘——有多少所謂的“節”,該打“結”了!
現實中,像“首屆鄱陽湖龍蝦節”這樣熱衷于“造勢”的節會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這些節會,有的是依托本地資源、產業優勢,算是師出有名、相得益彰;有的則純屬為了炒作,堪稱是無風起浪、無中生有;有的甚至一味追求轟動效應,好大喜功、貪大求洋、名不副實。據報道,僅西部某地一年冠以“中國”名稱的“節會”就有十多個。
這些節會中,真正能夠收支平衡的寥寥無幾,大多是賠本賺吆喝。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劉金全曾指出,近年來展覽、節會每年以大于20%的速度遞增,但許多地方政府,甚至包括一些專業公司,能夠盈利的節會少之又少,“展會行業繁榮的背后至少有30%在賠錢”。
“不經濟”的節會四處泛濫,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與強烈的辦節沖動相比,節制力量、制約機制明顯匱乏。許多地方籌辦一個重大節會,常常是很小范圍內的決策,往往并沒有經過嚴密的科學論證,沒有認真征求專家、學者意見,沒有獲得廣泛的民意支持,也沒有嚴格的經費預算與有效的監督管理,辦節門檻之低、“環境”之寬松讓辦節易如反掌,而服務經濟發展的由頭,更使得辦節的正當性牢不可破。
不可否認,成功的節會的確具有極強的綜合經濟效應,但以為節會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靈丹妙藥”,在沒有進行科學的調查研究和審慎分析、周密策劃,尤其是沒有相對健全的評估、制約、監督機制的前提下,就亦步亦趨、跟風辦節,必然會導致節會泛濫,造成大量人力財力的損失,損害政府部門決策的權威性與公信力。
問題:
1.現如今“人造節日”越來越多,例如“光棍節”等,對此現象你怎么看?
2.人造節日何時休?談談你的解決措施。
【參考答案】
1.現如今“人造節日”越來越多,例如“光棍節”等,對此現象你怎么看?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急于釋放巨大壓力的公眾,如同追趕時髦一般挖掘出了眾多的另類節日,這些自創節日甚至有超越主流傳統的趨勢。我們在肯定草根智慧的同時,也應當察覺商家炮制人造節的動機,慎重看待這場愈演愈烈的“自創節日秀”。
自創節日的火爆程度,究其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第一,生活重壓之下的都市人群生活乏味,為了滿足獵奇心理,基于日期諧音或數字迷信,網絡草根不斷推出諸如“光棍節”“男人節”等項目,使特定人群享受到個性化的節日待遇。由此,網絡文化與創新意識的共同作用,富有草根娛樂精神和互聯網的時代特色,使得年輕人紛紛加入。
第二,自創節日的火爆程度與商家借機炒作密不可分。起初只是通過網絡相傳的節日,逐漸演變成全民化的人造節日,這場狂歡的真正引擎是巨大的商業利益。商家以自造節日作為促銷噱頭,使盡渾身解數以推銷各種類型商品,依托節日打折、返券活動賺取利潤。
但是在商家利益驅動下,過于頻繁且雷同枯燥的自造節日,會給認真過起“人造節”的民眾心情重重一擊,甚至造成經濟損失。因此,我們更應當回歸節日的本質,以安閑和喜悅的心情與親人、朋友共享佳節。
2.人造節日何時休?談談你的解決措施。
首先,我們應當理性看待人造節,不去奢望也不過分期盼。它并不牽涉法定假期,也無較深層的意義,我們更應把它當作為生活增添樂趣的調味品,讓它回歸到對傳統民俗節日的補充角色。
其次,商家尤其是電商應使用更加長效的營銷手段,避免采用夸張、虛假的誘導方式,而是要善用人造節日,著力于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以此降低“人造節日”引發的消費者高投訴率。
最后,為避免人造節日淪為商家的不良營銷手段,政府需要以規范性來約束商家行為,引導百姓理智消費。社會媒體也應當注重輿論導向,讓自創節日起到豐富社會文化的作用,真正成為百姓情感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