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近年來,有關國人出行素質的話題持續引發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號稱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禮法教育源遠流長,客隨主便、入鄉隨俗觀念深入人心。然而隨著出境旅游人數逐年遞增,國人在被許多國家當成“世界金主”競相延攬的同時,也因一些旅游陋習遭到輿論譴責和民眾吐槽,中國人儼然成為不文明的代名詞。
【標準表述】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與: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出境人數的迅猛增長、國民素質整體不高以及某些媒體的過度放大等都有一定關系,但究其根源,還是在于國人公共空間意識的嚴重缺失。
所謂公共空間,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間,包括街道、廣場、公園、體育場、居住區戶外場地、公共綠地以及公共圖書館等,它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的公共資源。
公共空間意識缺失一方面表現為義務的缺位,應當履行的法定義務不履行,明令禁止的警告性規定不遵守。另一方面表現為權利的放縱,行使權利過度,在行使自我權利的同時妨礙到他人權利。
“公共空間意識”是現代文明的標志之一,也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前提條件。培養法治思維和公共精神,在實現自我權利的同時不妨礙他人的權利和自由是我們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大力培養國民的公共空間意識,是當前家庭、學校和社會都不可忽視的重大問題。
【具體措施】
第一,應通過多種途徑大力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努力提高全體公民的法律素養,尤其注重廣大青少年公共精神的培育和法治思維的養成,是培養公共空間意識的重要前提。
第二,相關立法和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合理劃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范圍,明確界定公共空間各方的權利義務以及違反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保證所有公共空間都能向全體公民開放,確保每個參與者的合法權利都得到平等尊重和保護。
第三,公共空間意識的養成除了硬規則的約束,還要靠軟道德的引導。道德教育是培養公民公共空間意識的重要路徑。這就需要我們高度重視并不斷創新道德教育,以全體公民的自覺自律為實現路徑,以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來抑惡揚善,大力提倡和鼓勵公認的或潛在的道德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