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剛剛過去的2014年,很多熱點新聞事件,在媒體聚光燈挪開之后便沒了下文。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在處理熱點事件時,經常存在表態多,后續跟進少;道歉多,問責整改少;調查多,真相公布少的現象,這些新聞被民眾稱之為“爛尾新聞”。對于這些“爛尾新聞”你怎么看?
【解析】
信息公開、政務公開本來就是各級黨委、政府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但當前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在處理熱點事件、突發事件時,經常采取“熱回應、冷調查”的套路,使一些公眾關切的后續調查成為“半拉子工程”。“爛尾新聞”的出現,表面上看是媒體注意力轉移、熱點轉換的結果,根源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消極態度,面對問題,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這種行為暴露的是權力部門的不作為和對違法違規行為的“保護”。
新聞“爛尾”現象的發生,一方面,容易引起社會對國家機關及工作人員解決問題能力和實力的質疑和各種抱怨,這種“有首無尾”的作為方式有失真誠,是對公眾的不負責任。另一方面,每一次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的解決,對國家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驗,而這些“半拉子工程”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政府部門對人民關注的問題不夠重視,直接影響國家及政府部門在人民群眾眼中的形象和心目中的公信力。
要讓“爛尾新聞”不再成為“爛尾”,從追蹤走向追責,不僅需要管理者的自覺,還有賴于制度護航,需引入更加強力的監督調查機制。
首先,各級政府要發揮新聞發言人、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的作用,及時對群眾關注的熱點事件進行回應,定期通報熱點事件處理進展情況。對于已經被證實的熱點事件,要公布詳細的處理時間表和問詢舉報方式,方便公眾隨時了解事態進展,同時,積極引進“第三方”監督機制,最大程度避免“自導自演”、“自查自糾”情況的發生,杜絕“爛尾新聞”。
其次,進一步完善和建立健全新聞爛尾問責機制。從追蹤走向追責,相關部門要嚴格責任追究機制,對于喜歡干擾輿論監督,混淆公眾視野、制造爛尾新聞的直接責任者進行問責,避免監督與問責之間的斷裂,讓“爛尾新聞”不再“爛尾”。
最后,新聞工作者要擁有真正的職業尊嚴,竭力還原公共事件的公平正義,真正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功能。通過把制造“爛尾新聞”的責任主體納入監督追蹤的對象,挖掘“爛尾新聞”背后更大的新聞價值,通過揭露真相來驅動新老問題一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