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數字稱: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與此同時,據2月初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的統計顯示,今年計劃招聘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約為15%。一面是大量的應屆生,一面是縮減的就業崗位,有人稱今年可能是“最難就業季”。請談談你對“最難就業季”的看法。
【解析】
“最難就業季”的產生是我國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在高校畢業生中的集中體現。大學生就業難,一方面將造成人力資源配置過程中的嚴重浪費;另一方面,對社會維護穩定也造成極大負擔。
從宏觀層面上講,最難就業季反映出的是人才供給與產業格局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大學畢業生的供給總量逐年增加;另一方面,我國產業水平仍處在價值鏈的低端環節,第三產業對大學生的就業吸納能力增幅有限。從微觀層面上講,學校、企業和學生本身存在的諸如課程體系與培養模式落后,企業對于社會責任的回避以及學生自身的擇業觀念,都是促成最難就業季產生的動因所在。
破解最難就業季,就要從根本入手,著眼于長遠,不能把目光局限于當下幾年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而要從改善供給、協調供需矛盾入手,遵循客觀規律,實事求是。
作為政府,要注重向調整結構要就業,積極主動地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盡快推動產業向中高端發展,向以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為主轉變。產生大量需要高層次人才的崗位,企業對腦力勞動者的吸納能力才能大幅提高。
作為企業,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幫助政府緩解就業矛盾,減輕就業難問題對社會造成的鏈條式壓力,是一個企業的份內之舉。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曾說:一個企業要長久發展,必須解決社會問題。同時,在人才選用育留機制上,也要符合現實需求,杜絕用學歷、戶口、經驗等非能力因素給畢業生私設門檻。這種就業歧視行為,不僅嚴重損害應聘者的權益,更違背了人崗匹配的用人機制,對企業自身也是一種無形的損害。
作為高校,必須改革現有課程設置與培養模式機制,面向市場和需求合理制定學科設置,確保學生所學內容與社會需求同步行進;要改變以往傳統的培養模式,徹底根除現行高校對學生相對松散的管理;合理分配學制,完善工程型人才培養機制;謀求校企合作,積極探索行業技術嵌入式培養、訂單式培養;不斷提升師資水平和就業指導服務水準,給學生提供更多現實性的指導。
作為學生個人,既要認清就業形勢,放低姿態,端正心態,樹立理性的擇業觀和就業觀,更要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從自身挖掘潛力,準確定位,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眼高手低。培養和塑造良好的職業素養和職業心態,用職業人和專業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