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貨幣戰爭”國際大背景下,我國的貨幣政策也在不斷調整。2014年11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下稱央行)突然發布消息,從11月22日起,金融機構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下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央行采取不對稱降息,貸款基準利率的下調幅度大于存款基準利率。其中,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另外,存款利率波動區間的上限由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
這是央行兩年多來首次降息,這意味著我國的基本貨幣政策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貨幣緊縮趨于逐漸寬松,而這次降息也給人們生活帶來一系列的影響。
存款利率上浮
央行降息影響人們的生活,其最直觀的反映就是存款利息的減少。此次降息后,銀行的存款利率也將出現調整。如原來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從原來的3%下降到2.75%,這也就是說,10萬元的定期存款,一年少了2500元的利息。這對于以定期存款為主要理財方式的中老年人及低收入者來說無疑是一個壞消息。但是由于央行同時擴大了銀行存款利率上浮的上限,因此在央行降息的消息發布后,寧波銀行和南京銀行率先宣布,其存款利率按基準上浮20%,上浮到頂,各檔次儲蓄存款利率執行基準利率上浮20%至3.3%,而包括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大行在內的規模較大的銀行,都不約而同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定在3%,高于2.75%的基準利率。由此可以看出,對于央行的降息,不同的銀行都根據其自身的條件和經營模式作出了相應的調整,這可以看作是利率市場化的一種嘗試。
而對于老百姓來說,面對銀行間不同的存款利率,以后存款也要“貨比三家”了??傮w而言,從存款利率角度看,存款基準利率的小幅下調與利率浮動區間的擴大相結合,有利于維護存款人的合理收益,同時又起到了擴大居民消費,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的作用。而其釋放的金融業競爭的信號則是推進金融改革方案實施的重要步驟,顯然,競爭將會帶來金融服務價格的降低。
貸款利息減少
根據央行決定,金融機構五年的貸款利率為6%,五年以上為6.15%。若購房者貸款100萬元、銀行房貸利率采用基準利率不上浮來估算:5年分期貸款,月供將減少298元,總利息將減少17939元;10年分期貸款,月供將減少204元,總利息將減少24327元;20年分期貸款,月供將減少234元,總利息將減少56179元;30年分期貸款,月供將減少262元,總利息將減少94074元。這對于打算貸款買房,以及已購房、采取浮動利率合同的家庭來說,無疑能節省一筆利息開支。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的下調有可能對房地產的交易市場產生一定的激勵作用,因此今年年末的房地產行業很有可能迎來交易量增長的春天。
這是一個擠出存款、刺激貸款的雙面效應政策,屬于銀行業宏觀調控的重要方式。從總體上講,這次央行降息對房地產行業具有正面的刺激作用,將有利于我國房地產行業進一步健康發展。
對股市是利好消息
毫無疑問,降息將拉低無風險利率,讓更多資金流入股市。在央行降息后股市的第一個交易日,滬深股市在權重藍籌股的帶動下大漲。滬指收報2532.88點,漲1.85%,創出最近三年新高。深成指漲幅更甚,大漲2.95%收報8577.91點。當然,股市的走勢最終取決于企業盈利和經濟基本面。不可否認的是,央行降息使得市場的流通性增大,大量的資金進入股票市場必然會推動大盤的上漲,從而使股民們受益匪淺。
理財產品收益集體“跳水”
目前市場上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走低,保本類產品的收益率均未過5%,6%以上的產品難覓蹤跡,而5.8%以上的產品主要由中小股份制的城市商業銀行發行。這次央行降息旨在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而對于銀行理財產品而言,投資端收益的下行,也將傳導至銀行理財產品,預計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水平將進一步下行。
另外,由于目前銀行最大的利潤來源為存貸利差,銀行貸款利率的降低意味著銀行收入減少,銀行降低信貸資產理財產品收益率,以部分彌補利差損失,可能成為新發的信貸理財產品收益率走低的主要原因。
總體而言,這次央行降息的主要受益者是消費者和企業,降息的目的是希望通過降低企業和銀行貸款的利息,降低融資成本,降低財務成本,以促使企業更多投資,鼓勵企業更多地從事實體經濟的活動,同時刺激居民消費,以此拉動國內經濟的平穩快速發展。
這次降息采用的雙面效應政策制定者有很強的洞察力與針對性,體現出本屆政府推行經濟政策的謹慎與務實,同時真正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實施,改善銀行業務競爭格局,最終從法律上滿足金融消費者的市場選擇權。這是一種體制的進步與轉換,最終會使金融業走向健康的發展道路,同時也反映了在我國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政府部門在市場宏觀調控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