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農業轉移人口是我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特殊群體。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轉移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已遍布全國各個地區和各個行業,成為推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力量。
長期以來,我國實行城鄉分治的戶籍管理制度,農業轉移人口雖已進城務工經商,但農民身份沒有變,未能獲得與城市居民平等的權利。農業轉移人口家分兩地,長期奔波于城鄉之間,不能在城市安居樂業,這種不徹底的轉移方式,起不到減少農民、促進土地向務農勞動力穩定流轉和集中的作用。
大體上,全國各地迄今為止的戶籍制度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的劃分。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份宣布實現城鄉統一登記的居民戶口制度。二是實行居住證制度。自2010年起,廣東開始實施居住證制度,辦理居住證的流動人口,可依法享有勞動就業、社會保險、法律援助、計劃生育、衛生保健、職稱評定和其他方面的七類公共服務。
長期以來,在城鄉二元結構大背景下,城鄉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務存在很大差距,公共服務體制呈現城鄉二元狀態。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農業轉移人口盡管在城鎮就業和居住,有的已經實現了舉家遷移,但他們難以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福利待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過程,實質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戶口的轉換是形,服務的分享是實。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關鍵是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保障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支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近期看,政府需要承擔的成本主要是農業轉移人口子女教育、公共衛生、低保、保障性住房等的支出。從遠期看,農業轉移人口退休后按目前的養老金發放辦法,政府需要對個人養老金發放進行補貼。隨著農業轉移人口的增加,政府還需要增加各項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并非不可承受,關鍵在于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政府和企業之間、企業和個人之間的成本合理分擔機制。
問題:請結合材料,如何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出你的建議。
要求:條理清楚、針對性、可行性、不超過250字。
【解析】
為進一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第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動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一方面實行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戶口、非農業戶口的劃分;另一方面實現居住證制度;第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保障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第三,合理分攤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政府需要對個人養老金發放進行補貼、增加各項城市基礎設施的投資、建立合理的分擔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