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2014年8月15日,昆明千年古剎盤龍寺首次閉門謝客。寺廟方面貼出告示稱,當地縣鎮兩級政府要將盤龍寺“商業化、公司化”經營,盤龍寺為此進行閉門抗議。
據悉,目前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普陀山、峨眉山、五臺山,都被地方政府及某些國企作為旅游開發的重點區域。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已上市十幾年,國有獨資的九華山旅游(集團)有限公司、普陀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積極推動控股企業上市。
【解析】
寺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很多國人的信仰的源泉,但最近幾年大量寺廟商業化的信息被曝光。經濟發展對傳統文化的沖擊不言而喻。寺廟需要發展本也無可厚非,大可像少林寺一樣,擁有自己的一套發展理念,從而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在追求經濟增長的思維下,地方政府往往視寺廟為發展旅游業的搖錢樹和聚寶盆,習慣于“文化搭臺、旅游唱戲”,以管理委員會等形式管理功德錢、信眾捐款,紙火店、素食堂等,這為寺廟的發展埋下阻力,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對于宗教的事務管理政府需要明確定位,這樣才能讓地方政府不能過度干預寺廟的發展。同時對于地方政府的行為要予以監管,完善訴求通道,加強群眾監督的力量。
一方面需要轉變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和經濟發展觀念,要走可持續的發展的道路,別為單一追求經濟利益破壞我們優秀的文化遺產。
寺廟不是圈錢的跑馬場,政府可以協調發展、統一管理,但要注意發展的度,要尊重寺廟文化、宗教禮制。